中医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病证—附子理中丸

医药科普

点击"医药科普"关注我们

附子理中丸方出自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医圣张仲景的两个方剂四逆汤和理中汤合组而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见呕吐泻利,脘腹绞痛,心下逆满,手足厥寒,腹中雷鸣,饮食不进,及霍乱转筋等症的方子。 

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附子理中丸共由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五味药组成。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共为主药;党参甘温入脾,补气健脾为辅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合用,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共奏温中健脾之功。

附子理中丸,附子为君药。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从附子的生长周期来看,冬至时栽种,夏至时收获,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心为纯阳之剂,大辛,大热之品。大补阳气,还能散寒。治疗阳虚、阳脱必需之药。理中丸,理脾胃,调理脾胃的意思,由于脾胃虚寒,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调理中枢使中枢正常运转。

古今比较,主要是人参被换成了党参,这样药品的成本降低了,但是健脾益气的效果不会改变,只是人参甘温益气、大补元气的作用,那是党参无法比拟的。再有就是把炮姜换成了干姜,炮姜具有温经散寒、温中止痛的作用,炮姜炭还能止血,多用于妇人经行小腹冷痛、经血淋漓不尽等。干姜是大辛大热之品,能够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化痰行饮等,温阳散寒的作用要更强一些。

附子理中丸

具有温中健脾作用,中医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病证。

制附子大补阳气,散寒,附子大辛,大热,好的附子片用舌舔一下,舌会有麻的感觉。有的老中医讲,服药后口唇有麻木感,就说明附子的用量已经足了,可以暂停服药了。再服有中毒的的可能。

党参,在伤寒论中都是用人参,现已改为党参,党参健脾益气,有益于中焦气机的升降。干姜,是生姜干燥所得,因为其色白,又称为白姜,与生姜相比,干姜的温热之性比生姜要厉害,但仍具有降胃气、止呕吐的作用。干姜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之力大增,“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单用附子其温热之药力大减。甘草这里应为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兼具调和作用。

适用于阴寒体质,阳热体质禁用。

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神疲,面色白,肢冷,脉软,尿清,便溏

【阴寒体质】:

神——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带倦容。

色——面色晦暗或暗黄,萎黄,或者黄白,无光泽。

形——形体偏胖,肌肉偏松,或有浮肿。

态——喜静厌动,容易疲倦,但欲寐。

平素表现——畏寒喜温,四肢发凉,或腰以下凉冷。大便偏溏,小便清长。口和或喜热饮。

1. 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腹泻、腹胀肠鸣、不欲饮食、手足发凉等症及脾肾两虚,寒凝不化所致之精神倦怠,形寒肢冷,不思饮食,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带下清稀等症。

2. 胃、十二指肠溃疡:用附子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取得较好的疗效。

3. 腹泻:有报导分别用附子理中丸(汤)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腹泻,取得满意疗效。

用人参健脾丸合用附子理中丸治疗慢性腹泻,用参苓白术散合用附子理中丸治疗慢性腹泻均可获得一定疗效。

至于阴虚失血而用此方,是根据“阳虚阴必走”之理,以面白光神疲、舌白脉迟等虚寒症状,温之则中阳振奋,血有统率,不止血而血自止;但须注意“阳虚”二字,否则,不宜使用。又治疗阳虚失血,宜将干姜制成炮姜(即黑姜,姜炭)应用。

至于病后喜唾涎沫,久久不愈,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之故,宜以本方丸剂口服,自然慢慢见效而愈。

至于胸痹,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而不通所致。可用本方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则平,胸痹自安。

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用于治疗虚寒性胃脘痛,虚寒性泄泻(急慢性胃肠炎),吐血、便血、肌衄(过敏性紫癜)、鼻衄、血崩、贫血,小儿慢惊风,黄疸、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病、术后胆汁过多,肾下垂、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

孕妇慎用附子理中丸;中医辨证为阴虚阳盛、热征疼痛患者忌用。

【禁忌症】凡是阳热体制,都不适合不用。

   五禁——面赤;舌红苔黄燥;谵语,狂,心烦乱;尿短赤,脉数实。

【药后三问】:

三问是:服后睡眠、小便、动静三方面的变化,如三症亢进,则附子减量或停用。即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正常反应。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此外,本品偶可引起心律失常,面部浮肿及舌头卷缩,失去味觉等症状。

医药科普

微信ID:yiyaokepu

微博:@医药科普

动态 | 医药 | 科普 | 健康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全文”了解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