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医药】药品板块景气度提升,关注潜力大品种(上篇)

广发医药研究小组

核心观点

 

医药供给端改革加速推进,高层次品种有望脱颖而出

 

      我国医药行业在辅助用药、抗生素的驱动下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在医改的推动下,医药行业迎来结构化调整的过程。在环保压力、临床数据核查、一致性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医药供给端持续收缩,一批低质量、药物经济效益较差的品种将会逐步淘汰,创新药、高质量层次的仿制药将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空间,我们判断药品板块的景气度将会持续上升,在新医保目录出台、部分品种完成一致性评价的利好下,2017年药品板块有望迎来行情。


康柏西普:极具潜力的生物创新药


      康柏西普是康弘药业开发的I类生物药,属于重组人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受体和抗体融合蛋白注射液,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康柏西普的上市打破了中国wAMD治疗领域雷珠单抗一品垄断的局面,与雷珠单抗相比,康柏西普的给药次数大大降低,而且价格也显著低于雷珠单抗,目前国内市场增长强劲。康柏西普近期获得 FDA 批准直接在美国开展wAMD三期临床,如果最终能顺利进入美国 市场,康柏西普将有望成为与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同台竞技的重磅产品。


新活素:急性心衰领域的重磅品种


      新活素即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国内由西藏药业在 2005 年成功研发上市,是急性心衰领域近十多年来的唯一新药,该药对治疗急性心脏衰竭具有特殊疗效。据统计中国35岁-74岁心脏衰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9%,我们预计国内急性心衰市场空间达200亿元。急性心衰发病率与年龄正相关,随着中国 人口结构逐步老龄化,心衰市场还会进一步扩容。上市以来新活素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促卵泡激素:受益于二胎放开增长迅速


      PDB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促卵泡素市场约为25亿元,近年来保持15%左右的速率增长。促卵泡素分为重组产品和尿源产品两类,其中重组产品占75%,基本被进口企业所垄断;尿源产品占25%,全部来自丽珠集团,目前两类产品市场格局趋于稳定。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比例增加,促卵泡素市场有望加速增长,我们预计2年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亿元,进口替代空间巨大,长春高新、丽珠集团有望受益。


风险提示


      药品放量受各省招标进程的限制;产品进入医保后可能面临降价的压力;政策的执行进度可能不达预期; 一致性评价进展可能不达预期。









 


 


 


正文


 


 


 

康柏西普: 极具潜力的生物创新药

     

康柏西普于2013年在国内获批上市,打破了中国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领域雷珠单抗一品垄断的局面,上市两年来康柏西普的市场表现已经与之前深扎多年的对手雷珠单抗势均力敌,市场竞争白热化,迫使今年7月雷珠单抗在国内降价 26%。


 康柏西普是康弘药业开发的I类生物药

    

     

      康柏西普目前获批的适应症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康柏西普和再生元的重磅产品阿柏西普同属于重组人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受体和抗体融合蛋白注射液,是一种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能通过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竞争性抑制VEGF与受体结合并阻止VEGF家族受体的激活,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使用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时治疗wAMD时需要玻璃体腔注射给药,具体用量为:前面三个月每个月注射一次,三个月之后按需给药,一般还是1~2个月一次,一支注射剂的量够两只眼睛注射,由于这类药物比较贵,所以有些患者会相约“拼针”。康柏西普理论注射次数比雷珠单抗少,分别为6针/年和12针/年,而且康柏西普更为便宜,分别为6800元/针和7200 元/针(降价前为9800元/针)。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为视网膜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可以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大类,干性AMD占比约90%,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湿性AMD主要是黄斑区新生血管异常所致,在AMD中是最具破坏性的类型。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AMD患病率为13.36%,其中湿性患者占14%。目前我国湿性AMD患者约为3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人数约30万,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湿性AMD的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此外,随着电脑、电子游戏设备的普及,青少年AMD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笔者浏览百度的“黄斑变性吧”就发现不少20多岁的AMD患者。



 


 

国外同类产品阿柏西普2015年销售额突破40亿美金


 


 

      对湿性型AMD的治疗主要是去除或抑制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传统的激光光凝术、TTT只是一种对症治疗,不能阻止新的新生血管的形成;国际临床指南中把抗VEGF注射治疗或抗VEGF注射与PDT联合治疗成为治疗AMD的首选方案。近10多年来,FDA批准上市的wAMD药物有4个品种,其中以再生元的阿柏西普、诺华的雷珠单抗和诺华的维替泊芬为主,2015年这三个药物市场规模达到76.6亿美元,并且这一年阿柏西普销售额达到40.4亿美元,成为名符其实的重磅产品。



 


 

 康柏西普2013年国内上市以来增长迅猛
      


 

      2010年来国内CFDA批准可用于治疗AMD的药物为进口药物雷珠单抗、维替泊芬、七叶洋地黄双苷和国产创新药康柏西普,其他为少量的AMD辅助治疗药物。2015年国内样本医院治疗AMD类药物市场规模为4.2亿元,其中抗VEGF类药物在wAMD治疗药物市场占有率达88.36%(康柏西普雷珠单抗分别占比18.5%和69.9%),处于绝对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抗VEGF类药物相比其他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副作用更小,更加安全。2016年上半年样本医院数据显示wAMD类药物总体增长率为17%,远超过医药行业平均增速,康柏西普在样本医院占比已经达到26%,增长非常强劲。



      PDB数据显示2015年康柏西普在样本医院销售额为7267万元,而康弘药业公布的实际销售额为2.7亿元,按同等比例去估算wAMD全国药物市场规模约在15亿元左右。样本医院数据显示,2015年雷珠单抗销售3.08万支,康柏西普销售1.09万支,两种产品全国一共销售约15万支,按照每人3支的最低用量,患者使用人群在5万人左右,市场渗透率还很低(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我国有湿性AMD患者约3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人数约30万)。另据文献数据显示,欧美人群与国内 AMD发病率接近,欧美患者按照每年10针(大约1800美元/针)的用量测算,市场渗透率是国内的9倍,由此看出国内VEGF生物药治疗wAMD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康柏西普相比雷珠单抗与VEGF的结合更全面,给药次数更少,更加经济实惠。康柏西普属于重组人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受体和抗体融合蛋白注射液,是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能作用于多个VEGF靶点,包括VEGF-A、VEGF-B及胎盘生长因子(PIGF),相比于雷珠单抗仅作用于靶点VEGF-A,康柏西普的作用靶标更完全,亲和力更好;与雷珠单抗Q1M 的最佳给药方案相比,康柏西普的最佳给药方案为3+PRN和3+Q3M, 给药次数大大降低(每年减少4.12-6.94 针);Ⅰ期HOPE研究、Ⅱ期AURORA 研究、Ⅲ期PHOENIX 临床试验等多个研究证明,康柏西普作为治疗AMD的新一代产品,与雷珠单抗疗效相当;AURORA试验PCV亚组分析、LAMP试验、SHINY等试验证实康柏西普适用人群更广,特别是针对极低视力患者和亚洲人群高发的PCV疗效更佳。部分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的头对头试验数据表明,康柏西普的疗效稍优于或等效于雷珠单抗,而且前者注射次数以及价格也显著低于雷珠单抗,市场份额有望迅速增长。



 


 

康柏西普获批直接在美国开展三期临床

    

      康柏西普获得FDA批准直接在美国开展wAMD三期临床,是对药品本身的极大肯定。众多药品冲击国际市场,均从FDA批准的I期和II期临床试验开始,国际上众多厂家都以获得FDA认证作为产品品质的一项荣誉。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类生物新药,康柏西普直接进入三期临床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医药界绝无仅有的,说明了康柏西普的质量标准、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都很有保障。如果能顺利获得FDA批准,康柏西普将有望成为与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同台竞技的重磅产品。


 

      除了获批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适应症外,康柏西普还在进行多项其他眼底黄斑相关性疾病,未来在肿瘤领域也有望发挥作用。康柏西普其他潜在治疗范围包括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病理性近视(PM)、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目前针对这些适应症还在临床试验过程中。VEGF靶点与血管增生有关,除了眼底黄斑变性相关疾病外,VEGF靶点还与肿瘤的治疗相关,因为癌细胞的增殖需要大量能量,通常伴随血管增生,抗VEGF类药物包括阿柏西普、雷莫芦单抗、贝伐珠单抗等,未来康柏西普也有望获批治疗肿瘤适应症,市场潜力巨大。



 康柏西普国内保持良好的竞争形势

      

      康柏西普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在黄斑变性治疗领域将保持良好的竞争环境。目前国内抗VEGF靶向药物临床申请较多,但是进展比较缓慢,而且针对wAMD适应症的较少,未来康柏西普还将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康柏西普已经上市,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验证,可以预期康柏西普其他适应症的临床进展会比较顺利。



 


 

新活素:急性心衰领域的重磅品种

   

 新活素,即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由西藏药业在2005年成功研发上市,对治疗急性心脏衰竭具有特殊疗效。急性心脏衰竭又叫急性心功能不全,最常见的是急性左心衰竭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心脏衰竭是指心脏舒缩功能障碍,使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据统计冠心病已经成为导致心肌衰竭最主要的原因,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人数众多,因此潜在心衰发病人群广阔。急性心衰预后很差,住院病死率为 3%,6个月的再住院率约50%,5年病死率高达60%。



 


 

急性心衰药物市场空间200亿,新活素大有可为

    

      据统计中国35岁-74岁心脏衰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9%,那么全国心衰患者人数在540万人左右,其中急性心衰约为40%左右,根据每次就诊费用 5000-8000元计算,国内急性心衰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随着年龄的增加,急性心衰的发病率也会升高,55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超过1%,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市场规模还会进一步加大,预计未来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



     急性心衰的药物治疗方法有镇静剂、支气管解挛药、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等。新活素属于血管扩张类药物,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除了血管扩张作用外,还是一种多重作用的治疗药物,有利钠排尿作用,能拮抗神经内分泌,阻滞急性心衰演变中的恶性循环,也有抗心肌重塑、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除了新活素外,应用于急性心衰治疗的血管扩张类药物还有硝酸甘油、硝普纳、乌拉地尔、硝酸异山梨酯等;相比新活素这些药物在使用时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如药物耐受性、心动过速及其它心律失常、低血压、以及激活与心力衰竭病理过程有关的神经激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这些副反应限制了上述药物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而新活素不强制性地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且没有目前扩血管药和利尿药物对血压和心率改变的副作用,因此受到医生的欢迎,临床应用逐年增加。



 


 

获权威机构推荐,美国同种产品年销售额曾达5亿美元

    

      最早成功研制重组人脑利钠肽的是美国Scios公司,商品名奈西利肽,于2001年通过FDA批准上市,也是美国FDA在此过去10年唯一批准的用于治疗充血性心衰的药品,极具突破性。急性心衰领域近10年一直没有新的药物推出,这已导致了一个高度以仿制为主的市场。重组人脑利钠肽由于其良好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在国外被众多医学权威机构推荐用于急性心衰的治疗。



      奈西利肽上市后立即受到市场的关注,上市后第一年,2002年销售额就达到9500万美元,2003年销售额突破1.7亿美元。正是因为看好该品种的巨大潜力,美国强生制药于2003年以24亿美元收购了Scios公司,在2004年奈西利肽销售额达到5亿美元。在强生收购Scios公司后,奈西利肽被爆出存在“安全性”隐患,有临床医生表示奈西立肽可能增加患者过早死亡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患者肾功能障碍。由于此负面消息影响,2005年奈西立肽的销售额降到1亿美元,并在接下来几年内该药物的销售一直不是很理想。


 

      直到2010-2011年,通过对7141名随机急性心衰患者的奈西利肽临床使用研究表明,奈西立肽的使用并未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及在住院率,对肾功能没有明显恶化。这些系统性的研究证明了奈西利肽并不存在2005年报道的两项副作用,该药物原本可以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占据市场,但现在其销售巅峰被推迟。在急性心衰治疗领域,除了诺华的Serelaxin和Cardiorentis的乌拉立肽(Ularitide)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外,尚未有即将推出的产品,因此市场需求很大。



 


 

新活素进入快速增长期,招标价格保持稳定

    

      前期推广工作为后面两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新活素的销售范围已覆盖全国1600多家医院,并且每年还将以40%的速度递增。在向心内科进一步推广的同时,康哲药业还积极增加在其他科室和适应症的应用,持续加强品牌建设。而且目前市场上尚未有人脑利钠肽同类产品出现,新活素正处于宽松的竞争环境,可以预见,在经过上一阶段的培育期之后,新活素的销售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在各省药品招标方面,该药作为治疗急性心衰的国内唯一生物制剂,在招标中占据一定优势。统计各省最近一次药品中标结果可以看出,新活素价格维持在每支1150元左右。在药品价格整体下降的压力下,新活素能价格依然稳定,主要是因为该药品属于独家I类新药,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因此降价压力较小。



      新活素中标价格保持稳定。在各种药品降价压力下,部分药品的降价幅度超过100%,而新活素的价格一直保持稳定。由于新活素是独家创新药,取消政府定价或者加强医保控费都对它没有影响,表现出较强的抗政策扰动能力。




 

此外政府部门正在加强医保控费,也对新活素销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医保控费压力下,对医生而言有两个选择,一是选用更便宜的医保药品,二是更多的选用非医保产品。新活素属于非医保产品,而且在同类药品中它效果突出、副作用小自然得到医生的青睐。对患者而言,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医保是否报销已经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药物是否有效,是否能有效改善预后,新活素正是他们放心的选择。所以从医生和患者两方面来看,新活素都具有较大的放量机会。


 


 

 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广泛验证,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

      

      新活素于2005年批准上市,是10年来唯一的获批的心衰治疗药物,十年来新活素的良好疗效以及安全性得到广泛认可。2010年4月康哲药业完成新活素多项IV期临床试验,共累计试验病例2160例。结果显示新活素在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发作等方面有良好治疗作用,起效快,并且大多数指标优于传统药物硝酸甘油。试验还对新活素的使用安全性进行了重点检验,结果显示新活素十分安全,不影响患者肾功能。



      鉴于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新活素先后进入中华医学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这两份指南是我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权威方案,标志着新活素被众多专家和临床医生所认可。这些都为新活素进入医保目录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国急性心衰患者人数在220万左右,新活素去年纯销售额2.4亿元(不算推广费用),以每次治疗使用3针,也就是4000元计算,约有6万人次使用新活素,这只是目标人群的4%,未来还有新活素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


 


 


 

促卵泡激素:受益于二胎放开增长迅速


 

 

促卵泡素是一种重要的辅助生殖药物  

    

      促卵泡激素(FSH)是由脑垂体合成而分泌的一种激素,调控着生长发育和生殖等一系列的生理过程。对于女性,促卵泡激素的浓度对卵泡的发育,卵泡的成熟时间和卵泡的数量有重要的影响, 促卵泡素是辅助生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药物。根据辅助生殖“降调节”、“促排卵”、“诱发排卵”和“黄体支持”四大治疗过程,可把辅助生殖药物分为降调节药物、促排卵药物、诱发排卵药物和黄体支持药物四大类。



      由于各类辅助生殖药品用于不同阶段的治疗,调节不同的激素,分别对应不同的患者群体,相互之间不存在完全的产品替代性。其中,促卵泡激素主要分为重组或尿源促卵泡激素,均属于促排卵药物,主要协同促黄体激素,促进雌激素分泌,治疗不排卵性不孕。由于促卵泡激素对应患者群体较大,促卵泡激素是各类辅助生殖药品中市场份额(43.74%)最大的药物。



 促卵泡素分为重组和尿源两类,市场格局趋于稳定

      

      促排卵药物中,尿促卵泡激素的市场由于IBSA在2015年没有销售,所以总量下滑,但是丽珠集团的增速很快,尿促卵泡素由于天然、价格低的特点仍将占据一部分市场空间。由于重组促卵泡激素在生产上更容易把控产品质量、国产重组类产品逐步推广和大医院偏向于使用重组类产品等原因,预计未来尿促卵泡激素的市场份额会被挤压,而重组促卵泡将继续提升其市场占比。



 


 

 促卵泡素的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重组促卵泡激素逐步实现国产替代,有望改变外资独占市场的竞争格局。15年默克、丽珠集团和默沙东分别占据57%、23%和11%的市场份额,外资药企目前占据超过68%的市场份额,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其中,重组促卵泡激素主要生产厂家有默克、默沙东和金赛药业,在16年分别占据重组促卵泡激素市场约82.78%、15.83%和1.38%的份额,预计随着金赛药业的重组促卵泡激素的进一步推广,重组促卵泡激素能逐步实现国产化;尿促卵泡素主要由丽珠集团生产,目前占据尿促卵泡激素市场约100%的份额,产品已实现国产替代;重组促卵泡素还是以外企产品为主,预计能实现不小规模的进口替代。



      在中标价格方面,近年促卵泡素的价格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降价压力。金赛药业新推出的重组促卵泡激素的价格略低于进口产品,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关于促卵泡素市场规模的测算:做辅助生殖的一般是偏高岭产妇,根据国家计生委统计目前我国 25-45岁的妇女约有2亿,这个年龄段有生殖意愿的大概为50%,也就是约有1亿人,不孕不育的患病率一般在10%左右,其中女性排卵障碍约占30%,据此可以估算我国排卵障碍治疗潜在人群约300万,每年新增患者30万。



      按照每位患者约8000元的治疗费用估算(每天注射75IU,每天270元费用,连续注射4周),300万患者则对应240亿元的理论市场空间,预计国内促排卵药物的销售峰值为50亿元左右,其中促卵泡激素约为45亿元。目前促卵泡激素市场规模约为25亿元,考虑二胎放开因素,预计未来3年国内市场将保持25%左右的复合增速。


 


 


 

风险提示


 

药品放量受各省招标进程的限制;产品进入医保后可能面临降价的压力;政策的执行进度可能不达预期;一致性评价进展可能不达预期。






团队成员


首席分析师罗佳荣

上海财经大学硕士,5年证券从业经验,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2016年加盟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资深分析师 吴文华

浙江大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年证券从业经验,2014年加盟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高级分析师  冯 鹏

北京大学硕士,曾任职于华融证券,2015年加盟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分析师    马 帅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2015年加盟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分析师    蔡 强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加盟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