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那些和“肝”相爱相杀的日子——记陈孝平院士

湖北卫生计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因为营养状况不佳,肝炎肝硬化发病率居高不下,是世界上的肝病大国,对肝癌的诊断也普遍较晚。肝脏是人体内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血供丰富、功能复杂,因而肝脏外科也以难度大、危险性高、手术禁区多著称。1973年,陈孝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直到1979年,6年间陈孝平没有见过一台肝脏手术,那时肝脏是公认的手术“禁区”。所以那时起陈孝平就决定选择肝脏外科作为主攻方向,和肝“干”上了,颇有知难而上、舍我其谁的胆略和勇气。



与肝“干”上第一招:做个“B超医生”


     熟悉陈孝平的病人都知道,陈教授手术之外还是个“B超医生”。他对所有亲自主刀的病人,都要亲自看B超的动态影像,而不是只看纸质报告。每周他都有固定的读片时间,“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应该先看片,再看报告。因为外科医生不仅要对疾病有明确诊断,更要精准了解肿瘤的确切位置,与周围其他器官的关系。提前预判,有目的地去做手术,有了警惕、主动,胆大心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90年代初肝脏外科还没有重症监护病房,重病号做完手术只能直接住在手术室里。手术后,陈孝平索性在病床旁搭一张床,就睡在病人旁边,随时观察术后情况,随时抢救治疗。“做外科医生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重复的、具体的、操作性的外科训练,让大脑与双手不分离,就在这个过程中,才促使医生不断去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发现新问题。


我也是个“90后”呢!好啦,我是在说这个证件啦!


与肝“干”上第二招:做个“勇者”


     曾经感动全国的“暴走妈妈”您还记得吗?

  

     2009年11月3日,那场发生在同济医院外科手术室里不寻常的手术,正是陈孝平“坐阵”,率30多位医护人员全力以赴。与手术同步,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暴走妈妈”的手术,全国亿万人为术中母子揪心。这场肝移植手术历经漫长的14个小时,最终母子平安。


     在业内,器官移植是外科手术的“王冠”,肝移植更以手术难度高被称之为“王冠上的明珠”。而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陈孝平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了“亲属间活体肝移植”的理念;2008年,陈孝平教授主刀,国内首次亲属间活体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1982年至1985年,他就大胆地提出,良性肝病全切肝脏没有必要,病人只需37%左右的肝脏就可维持功能的新观念。这样,供肝体积小,供者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

     而对于“暴走妈妈”,他心里的目标是:这位母亲不仅要安全手术、健康恢复,更要正常生活!


“我也是上过头版头条的人了,快说,我算不算半个网红?!”


与肝“干”上第三招:做个“科学家”


搜索:陈孝平的科研成果



  • 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大肝癌切除可行性理论,并创建三种肝血流控制技术,大大提高了肝切除的安全性。

  • 建立世界上首个辅助性活体部分原位肝移植模型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为供体匮乏时代的肝移植提供了新的方法。

  • 提出小范围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理念,并建立了胆肠吻合新术式,既减少了肝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同时解决了胆道重建的难题。

  • 开创新的胰肠吻合术,简化了手术操作,并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


(2017年获亚太肝胆胰协会杰出成就金质奖章)


     2014年12月4日,全球科技领域顶级权威杂志《自然》(《nature》)史无前例的出版专辑,介绍陈孝平在肝脏外科的成就,文章中评价道,“陈孝平教授对肝胆胰疾病的治疗做出了救世贡献,是国际肝胆胰技术改进和创新的领导者”。陈孝平在其4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收获着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而他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60多家地市级以上医院推广,临床应用2万多例。


给你们实力演示什么叫“拿奖拿到手软~”


     对疾病本源的好奇和探索,对医学无止境地追寻正是陈孝平创新精神的内核,一流的心性才取得一流的成就。陈孝平站在肝脏外科历代前辈的肩膀上,勤奋思考,勇于实践,一步一步脚印,踏实地打破着肝脏外科领域的种种“禁区”,每一步都镌刻着他对疾病的思考、对生命的专注。


一不小心

和肝“干”上这么多年

一个个“经典医学论断”被推翻

一项项“空白”被填补

一次次在医学界里书写自己的“原创力量”

一次次在荆棘丛林里探寻生命的可能性

那么

未来的日子里

和心“”宝贝儿

继续相爱相杀吧~



(来源:同济医院)


往期【故事】回顾:


故事| 撑艾滋反歧视——记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王焕云

故事| 快过时间 赢过死神——记急诊医生张希洲

故事| 再度来袭!情诗两首 思乡千斤 ——记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针灸队

故事| 一场关于20元的医患缘分

故事| 相伴三年,从陌生人到“家庭医生”

故事| 中国遇上阿尔及利亚,爱心遇上爱心——记援阿医疗队温情一刻

故事| 无悔援疆路 不舍援疆情——记叶心国援疆往事

故事| “救一个生命就能救一个家庭”——记重症医学科万鹏

故事| 基层首诊——一键打通你的“任督二脉”

【故事】今年“我”35岁了,有点皱纹也很可爱......

【故事】天山疾风知劲草,医者仁心存松茂——记援疆医师罗劲松

【故事】永远在路上的“床边康复师”——孙乐蓉

【故事】妙手仁医!34年与中医相恋的朱龙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