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一做知行合一昭团徽熠熠光芒 ——药学院砥砺前行实践队采访“辽宁好人”杨东文

大医药院




杨东文简介:

杨东文,男,1969年出生,东北新闻网员工,辽宁省道德模范志愿服务总团秘书长,被评为“辽宁好人·身边好人”(助人为乐类)。此外,杨东文还获得了沈阳市文明市民、沈阳市文明出行好市民、沈阳市身边好人、沈阳市优秀青年志愿者、2013年沈阳慈善人物、中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辽宁省红十字志愿者之星、沈阳铁路公安局奥运安保优秀志愿者、沈铁公安沈阳车站派出所荣誉民警、辽宁省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进个人、首届感动辽宁爱心人士、沈阳市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公益代言人、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遗体器官类专业贡献奖、中国红十字终身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药学院砥砺前行实践队准时前往沈阳市沈河区志愿服务中心对“辽宁好人”杨东文进行采访,由沈阳市沈河区“爱心中转站”负责人沈利老师全程陪同。本次采访活动旨在学习身边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深入践行“一学一做,知行合一昭团徽熠熠光芒;薪火相传,从严治团凝中华强国力量”的实践活动主题,争做合格共青团员。杨东文老师对社会实践队员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他23年的志愿活动经历

“好人有好报”:

在杨东文老师23年的志愿服务经历中,他累计捐款捐物五万多元。对大多数人来说,五万元可能是一个小数目,但杨老师最初的工资每月只有六百元,从2011年开始,杨老师转为正式员工,不再值夜班,但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他都主动值班,且不要加班费。他说:“心存感恩,感恩单位,回报社会,每天多做一点点。”一步步走到现在,杨老师的工资也仅有3000多元,除去生活必要费用,杨老师几乎捐出了所有的剩余工资。当谈到自己的志愿服务故事时,杨老师提到自己绘制多年的公益地图——盖满了全国各主要省(区)市的支持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的各式印章。他说,这些红色印迹象征了省红十字志愿者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为了“眼组织、人体器官和遗体的捐献”这项利国利民利已的公益事业,不畏艰险、不辞劳苦,自费前行的奉献精神。

 





“作为辽宁省红十字第一名志愿者,坚持了18年”:

在杨东文老师23年来平凡的志愿服务经历中,他有着许多不平凡的作为:中国第一个民间捐献遗体俱乐部发起者,辽宁省人体器官劝捐第一人,组建辽宁第一台流动人体器官捐献宣传车,促成辽宁第一座悼念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广场的建设,推动沈阳市《关于免除人体器官捐献者部分殡葬服务费》政策的出台。在这些优异的工作成绩背后,杨东文老师最想表达的是对家庭的亏欠,“爱心只有一份”,杨老师如是说,“感谢家庭对我的无条件支持,让我有勇气走到现在,并一直走下去。”在今年,杨老师成功召开首期器官捐献培训班,并通过深入辽宁省各大医学院校、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来扩大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在杨东文老师及其团队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四处碰壁是常态,会遭遇很多冷嘲热讽,甚至怒骂诅咒,有时,还会被人误认为“倒卖遗体”,受观念影响,老年人不愿意听“死亡”这样的字眼。他曾到急救室外守候多个小时,殡仪馆里抬过尸体,帮助捐献者在殡仪馆料理后事,给死者穿寿衣和清洗身体都是杨东文老师经常干的事。杨老师对此的理解是,只有更好的了解人死后的状态,才能说服家属改变传统观念,“我在抬尸体的过程中学会了对生命的尊重,也更能理解生命的含义。”这些年,在杨老师和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报名参加遗体捐献的志愿者人数已达6000余人,实现遗体捐献人数500多人;6240人报名器官捐献活动,共救治60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使其重获新生;报名捐献眼组织3777人,实现捐献232例,有387名患者因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获光明。“一人生命得到延续,挽救的是整个家庭的幸福”,杨老师觉得自己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采访快结束时,杨东文老师向实践队赠送中国梦纪念盘和辽宁省红十字会纪念品,他表示,志愿服务活动光荣而伟大,他将一直把活动继续下去,传承和引领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尤其是医学院校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广泛发挥社会播散作用,加大器官捐献活动的社会接受度和支持率。

杨东文老师长期奉献不计报酬,于普通岗位拓展慈善,堪称当代雷锋。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将作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的重要抓手,使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榜样的力量,更将杨东文老师无私奉献、舍小我为大家的优秀品格烙印在心间,使同学们意识到身上的重任,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严于律己、立志躬行,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使团组织能真正成为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用踏踏实实的行动铸就钢铁般的信仰。

END


编辑:孙晓琳

排版:药学院学生会网络信息部







公众号  dayiyaoxue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