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治污?原料药企业只有两条路可走……

制药网

2017年以来,环保部门加大了对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督查力度,作为原料药主产地的山东、河北两省,也被列为重点督查对象。


环保红线高压紧逼


中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尤其是发酵类药物产品的产能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产量的70%。而原料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量较大,废物成分复杂,污染危害严重,使得原料药企业面临的环保局势较为严峻,不断有药企因环保不达标被限产或停产。


2017年2月起,由时任环保部部长及另外四位副部长带队,环保部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区开展空气质量专项督查,采取督查组进驻地方的形式。



在本次环保部专项督查对象中,河北、山东是中国原料药及化工中间体主产区。此外,河北省石家庄市作为原料药生产重镇印发了《2017年防治大气污染工作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医药企业实施错峰生产、限产停产。


随着执法力度日趋严格,不少大型药企也不幸在环保问题上“栽跟头”。有的企业整改后也难以达到标准,屡屡“上榜”。


原料药生产工艺技术线路长,投入原辅料种类多,其中一些还属于危险化学品。同时,由于投入的物料产成品转化率低,且具有生物毒性的特点,加上投入的单类物料的数量较少,因此废弃物中的单一废弃物的回收经济率不高,难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般只能作为废弃物处理。



行业整合将加速


产能过剩及环保压力双向挤压原料药企业的生存环境,多数中小型企业的亏损面变宽,亏损额增多。环保红线的高压将使得无力进行环保投入的小型企业被淘汰出局。


“医药企业的治污费用很高,要花几个亿或者更多。以前在环保执法力度不够强时,企业往往宁愿被罚款也不愿加大环保投入。如果环保督查及落实新环境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不少污染大户都得关门,这将促使行业加速整合。现在很多原料药企业根本没有钱做环保,市场行情又不太好,有些企业恐怕要么关门,要么出售。


大型原料药企业一般都具有成本优势,对环保建设的投入比较大,且部分企业的环保标准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接轨,甚至在某些方面要高于欧美标准。


中国原料药大部分用于出口,且整体产出超出需求,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不仅是减轻环保压力的需要,也是长期发展的需要。原料药企业具有较强的制剂前端研发能力,其更易于向制剂转型。

文章来源:当代医药市场网

原标题:没钱治污?原料药企业只有两条路可走。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