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消失了的国民品牌,你还记得几个?

思齐俱乐部

最近,中粮旗下的金帝巧克力“消失”了。作为国产巧克力“一哥”,金帝曾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排名第二销售量与德芙并驾齐驱。但好景不长,从2011年开始金帝巧克力连续四年亏损,在中粮集团内部逐渐被边缘化,最终被以6.1亿元的价值卖给了同为中粮控制的华高置业公司。昔日的国产巧克力老大金帝惨遭抛弃。


在一切都充满变数的市场竞争中,很多品牌因为种种原因,消失在了茫茫市场中,其中不乏一些金字号的国民品牌。虽然这些国民品牌在市场竞争中不幸成为了过去式,但我们在怀念它们的同时,也许还能寻觅到一些什么,不妨跟着小齐一起盘点下这些年最让我们怀念的那些国产品牌



英雄牌钢笔,小时候的第一支钢笔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写过的钢笔字吗?那时候,工整的写完第一篇钢笔字就是“长大”的证明,英雄牌钢笔和蓝黑色的墨水,就是我们成长的见证,甚至,有些人以一只英雄钢笔作为定情信物,保存一生……那是一种散发着淡淡墨香的青春回忆。   



乐凯胶片,龟缩成了一张小小的“相纸”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是我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产品品种最多、市场覆盖面最广、跨地区的现代化企业。然而,与柯达的失败联姻,竟让乐凯品牌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转而龟缩成一张小小的“相纸”。



响亮亮的“你想身体好,请喝健力宝”



“你想身体好,请喝健力宝”,还记得这句熟悉的广告词吧?30年前,健力宝凭借“中国奥运代表团首选饮料”,红遍大江南北,率先为我们引入运动饮料的概念,并依托于中国体育金牌战略获得了成功。然而,健力宝从李经纬末期到张海的“折腾”,再到统一的“插手”,几经跌宕,最终难获重生。



大大卷泡泡糖:“你一段儿,我一段儿”


可以说,80后的成长就记录在了这一圈长长的“粉卷卷”上。1989年,大大泡泡糖在中国面世;1993年“大大卷”产品出现在中国市场;到了1997年,“大大卷”推出“盒盒有惊喜”的玩具赠品概念,在每一卷泡泡糖中都送给小朋友一个好玩的卡通玩具,一度成为小朋友们最喜爱的零食。

然而,2007年后,箭牌中国公司宣布收购西班牙私营食品巨头亚古利民糖果集团旗下的佳口集团部分糖果业务,而我们熟悉的“大大”泡泡糖正是佳口旗下的主要产品。就这样,大大卷泡泡糖随着公司的被收购而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水果糖纸


呃,这个可真真是暴露年纪的东东咯,→@→。



回力鞋,据说在国外混成爆款啦!



这款红白标配的回力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曾几何时,中国的校园、工厂、大街上……满满的“回力”影像。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回力就已经是响当当的中国胶鞋业“第一品牌”。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力鞋厂逐步被改为国有企业,开始过起了“闭门造鞋”安逸日子,不慌不忙的干着活......


到了1994年,回力鞋开始一两年关一家厂子的节奏,直到2000年,旗下的7家分厂和1家研究所全部关门,8600名工人先后下岗。回力陨了。



曾叫板洋可乐的,国产“可乐四强”



汾煌可乐,与非常可乐、健力宝齐名,撑起了“两个巨人,三个少年”的格局(两个巨人指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汾煌决策者当时看中了卖得最火的碳酸饮料——非常可乐,参观之后,觉得做可乐并不难,可以加上拥有一份姜味的可乐配方,于是1998年,汾煌开始入场搏杀,试图“借力打力”,借助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的影响做大汾煌可乐。


汾煌进军可乐行业后,仅电视广告就打了1.5亿元,约占当年饮料广告费用的23%,超过可口可乐广告近6%。一夜之间,汾煌可乐与同年进入市场的非常可乐,成为国内叫板洋可乐最“牛气”的两个代表。


然而,汾煌从生产以儿童为消费对象的小食品发家,在开发新产品过程中,延伸到了碳酸饮料,跨度太大,而且经过改造的姜味饮料,消费者心理上难以接受。2001年之后,便消失于市场中。

汾煌可乐的失败,一方面是全球碳酸饮料市场萎缩,另一方面,国内的饮料市场经历着从碳酸饮料时代向茶饮料、奶制品、果汁饮料乃至功能饮料的转变历程。此外,同样对标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还有天府可乐、昌宁可乐、奥林可乐、非常可乐、乐臣可乐、蓝剑可乐、九星可乐、粤冠可乐、银鹭可乐……20多年,“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之路,可谓一路坎坷。



明星也救不了的那些国产手机


1、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


“手机中的战斗机”,1999年第一台时波导手机上市,一年后销售量达70万台名,成为国产手机销量冠军,同年在上海交易上市,融资6.4亿元。从2000年到2005年,波导手机连续六年获得国产手机品牌销量冠军。


“品牌、价格、渠道”三方面因素为波导带来了美好的黄金时代,然而随着迪信通、国美、苏宁等渠道商介入,以及价格更低的“黑手机”,让波导的地位一落千丈,直到2007年,波导的市场份额已不足1%,亏损达5.93亿元。如今波导依靠海外市场贴牌代工,对外放贷等业务维持,也转向智能手机,然而往日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品牌估值曾经超过70亿的夏新

没错,春哥代言的!2000年,夏新还叫厦新,是做电视出身的,后来进军手机行业。2002年厦新曾经拿下单款手机盈利8亿元的辉煌成绩;2003年,新的中文标识“夏新”,代替原有的“厦新”,之后到2005年达到鼎盛时期,品牌价值70.62亿元。不过随后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的亏损,在2009年被借壳上市。


进入3G时代,联想移动原掌门刘军1.35亿元接盘夏新手机,开始转型智能手机,并在2012年与360合作推出特供机大V后反响不错,但从2014开始彻底滑坡。近日,夏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49.215%股权被挂牌转让,而且挂牌价为仅仅是1万元。即便如此,挂牌半个多月仍无人问津......



国民大汽车你见过几个?
居然还这么酷这么有型!


1、第一辆国产轿车并不叫“红旗”,而是“东风”



1958年,诞生于一汽的我国第一辆国产轿车并不叫“红旗”,而是叫“东风”。


东风的命名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颇深,当时毛泽东主席对世界形势有个著名论断——“东风压倒西风”,后来,在给新中国第一辆轿车起名时,据此一锤定音。值得注意的是,此车还非常荣幸被毛主席坐过。



因为成本实在太大,一汽汽车公司的人考虑到同时要大量生产轿车不现实,为了首先解决中央领导的座驾问题,一汽决定暂停东风轿车生产,集中精力研制高级轿车,并将这种新轿车定名为红旗。东风牌轿车就这样短暂的结束了它的使命。


2、上海牌轿车,中国33年历史(1958-1991年)  



1958年9月28日,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了第一辆小轿车,命名为“凤凰”。“凤凰”与当时一汽的“东风”轿车南北呼应,后来更名为上海牌,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当时,如果谁结婚时能弄到一辆上海牌轿车做婚车,可是极为风光的事。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合资风潮的兴起,国家对上海牌的扶持力度逐渐减弱,相对技术条件落后的上海牌,最终在1991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中国早期自主研发模式彻底失败。


3、华利汽车:黄大发的记忆


提到华利,可能大家还记得在上世纪80、90年代时遍布大街小巷的天津大发“面的”。而想要了解华利的历史,还得先从天津汽车工业的起步说起。






1987年,天津街头出现了第一辆华利黄“面的”。当时选择黄色涂装是为了与美国接轨,黄色透视性好,在众多车辆中很容易就能够识别出来。人们更习惯将该车称为天津大发,“要发家,买大发,发发发!”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广告语。





至此,一汽华利已彻底沦为“壳资源”。 

4、长江牌吉普:北京吉普的前身



1959年的阅兵大典上,我国第一款国产小车长江牌46型吉普车亮相。由于技术落后,长江牌吉普车是重庆长安厂的工人根据一辆美国吉普手工仿制出来的。其第一辆车于1958年5月面世,这也是新中国最早生产的小汽车。

截至1963年,长安汽车厂累计生产长江牌46型吉普车1390辆。当年年底,受国家政策影响,“长江牌”46型吉普产品及技术资料转交北京吉普车厂,成为此后风靡一时的北京吉普的前身。



来源:商业汇评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也可在思齐开设您的专栏

欢迎各类医疗行业人士投稿,风格不限。比如:您的观点分享、市场报告、行业新闻、PPT整理…PS:文章阅读量=思齐圈贡献值,并有稿费作为原创奖励哦~)

请发至abby.xia@siqiquan.org或联系021-52806855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思齐圈,非会员需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