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性腺分化的影响和CYP19a基因的克隆与时空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南平[1];杜启艳[1];燕帅国[1];常重杰[1]
摘要:
向性成熟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个体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所获得的卵子和精子进行人工授精。把胚胎分别置于20℃、25℃和30℃条件下,使其发育。经性腺检查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泥鳅中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获得明显的偏雄比率群体。根据已知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CYP19α基因序列设计嵌套简并引物用巢式PCR扩增并克隆出了两种泥鳅的CYP19α的DNA片段。泥鳅CYP19α片段和大鳞副泥鳅CYP19α片段分别长941bp和935bp。在此基础上用各自的特异引物克隆出两种泥鳅CYP19α的相应CDNA片段。通过基因组DNA和cDNA序列的比较证明两种泥鳅的CYP19α基因均包含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编码的蛋白质序列长84氨基酸残基。以GAPDH基因为对照,分别对2种泥鳅成体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CYP19α进行了半定量RT-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在成体组织中具有大致相似的表达模式,在卵巢和脑组织中表达量较大,在精巢和肝组织中微量表达,在胚胎中二者的表达模式差异较大。
泥鳅 , 大鳞副泥鳅 , CYP19α , 性别分化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