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秋意浓,中医养生正当时

乐清市中医院

         点绛唇

        宋·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

     吹彻昭华管。

  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极同时都可以看见太阳,分享着同一个白昼。而我国古籍《春秋繁露》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

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另外,藕,梨,柑橘,山楂和百合等都是除燥养阴的佳品,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推荐两款药膳:

板栗银耳小米粥

[配料]板栗100克,银耳10克,小米50克,枸杞5克,冰糖适量。

[做法]银耳用温水泡发,板栗剥壳去皮掰成小瓣备用。砂锅中加水适量,放入泡发好的银耳,大火烧开后,加入小米和板栗,转小火,慢慢炖煮约45分钟,然后加入冰糖,煮至冰糖全部溶化,熄火,加入枸杞,盖上盖子焖10分钟即可。

[功效]养阴润燥,补脾健胃。适合秋燥伤阴、脾胃偏虚之人。

秋风起蟹儿肥,推荐一款油酱毛蟹

[配料]河蟹500克(海蟹亦可),姜、葱、醋、酱油、白糖、干面粉、味精、黄酒、淀粉、食油各适量。

[做法]将蟹清洗干净,斩去尖爪,蟹肚朝上齐正中斩成两半,挖去蟹鳃,蟹肚被斩剖处摸上干面粉。将锅烧热,放油滑锅烧至五成熟,将蟹(摸面粉的一面朝下)入锅煎炸,待蟹呈黄色后,翻身再炸,使蟹四面受热均匀,至蟹壳发红时,加葱姜末、黄酒、醋、酱油、白糖、清水烧八分钟左右至蟹肉全部熟透后,收浓汤汁,入味精,再用水淀粉勾芡,淋上少量明油出锅即可。

[功效]益阴补髓,清热散瘀。

除了食补,还要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比如跑步,爬山等有氧运动。良好的睡眠也有”养阴培元“之效。睡觉时最好在子时(晚上十一点)之前,由于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时,此时睡觉,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还有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旅游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目的啦!

此外,秋天温度下降、花木凋零,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进而会导致疾病的出现。其实,在这个时候,保持乐观的情绪,对于安宁神志、畅达心情,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推荐一下节气灸: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在秋分时节,根据节气的阴阳变化,施以“温热”的灸法,能有效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秋分灸与三伏灸、三九灸一样,也属于节气灸。不同的是,由于秋分处于阴阳消长的转折期,最利于调节阴阳平衡,所以秋分灸相对温和,是对三九灸、三伏灸的补充。

进入秋天后,气温逐日下降,寒凉渐重,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许多阴寒症有了抬头趋势,比如咳嗽、胃痛、腹泻、四肢怕冷等寒症,同时也是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高发期。

而此时使用“秋分灸”能有效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还能润燥。

秋分艾灸取穴以督脉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以及任脉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合谷等穴位为主。可以起到预防秋燥,滋阴润肺的作用。另外,秋分时节灸足三里、中脘(肚脐上4寸),能强壮脾胃,促进消化道的运动,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我推荐的最佳穴位:足三里、膳中、涌泉、中脘。

那有些朋友问,我没有艾条,那有无别的方法,除了节气灸外还可以按摩调养——按揉小肠俞穴

功效:经常按揉小肠俞穴可以直到助消化、调通二便、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加强小肠的消化功能,让进补的效果更好。

按法:双手叉腰,向下移动到接近臀部的位置,拇指用力揉按该穴5分钟,每天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