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堂】山柰

药店智汇

山柰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山柰的干燥根茎。


相关名

三奈子、三赖、三藾、沙姜、三柰、 山辣。


产地

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和云南为主,国外越南,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也有大量分布。


采收加工

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O.3~O.5cm。


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性味归经

辛,温。归胃经。


功效

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主治病证

⑴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⑵ 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

牙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克;或入丸、散。


药用宜忌

阴虚血亏及、胃有 郁火者禁服。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

2、《本草汇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诸证。

3、《岭南采药录》:治跌打伤,又能消肿。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灵仙等分,水煎服。


配伍应用

配白术——辛甘助阳,温中健脾,相得益彰,使健脾燥湿乙力增强,用于脾虚不运的痞满,饮食停滞,吐泻痰饮等。


配当归——相助相成,相互促进,温经逐寒,行气止痛功效培增,可用治心腹冷寒最效。


配赤芍——寒温并用,一温一清,相得益彰,共奏活血逐瘀,消神止痛之效。用治目齿肿痛,跌打损伤,瘀积作痛。


配甘松——如《本草正义》曰:“山柰治风虫牙痛,则易专行阳明,可作引经药,用与甘松同,必非辛温之物,可以独治阳明风火。”


配甘草——辛甘助阳,温中散寒,健稗益气,缓急止痛。相得益彰,用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食积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