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飚会面哈药高层谈“码上有”!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万一就实现了呢?

21世纪药店


8月底,国内上市连锁药店一心堂总裁赵飚发表了一篇“檄文”,矛头直指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哈药集团,公开质疑其终端扫码。


赵飚的不满源自哈药集团为加强销售渠道和终端的管控,在过去半年来对旗下“码上有”APP的强势推广。根据他的描述,为了向药店店员群体推广“码上有”,哈药集团提出了“不装APP就不给药店供货”的要求,并试图通过采购积分返利诱导药店采购负责人以及店员,破坏药品零售行业的经营模式。


代表国内大型药店连锁发声,赵飚有足够的份量。该文一出,立刻引起业内腥风血雨般的关注和讨论,支持终端连锁者众,但同样有不少人表示理解哈药的这一举动。


近10年来工商博弈3大事件
2007

南京医药停购西安杨森产品事件

结局 握手言和

2015

连锁药店抵制汤臣倍健二维码事件

结局 不了了之

2016

连锁药店抵制哈药“码上有”APP事件

结局 会是如何呢?


隔空喊话,各有理据


其实,赵飚并非是第一个抵抗哈药“码上有”APP的连锁药店负责人。早在今年上半年,陕西省药品零售行业协会就曾代表连锁药店企业对哈药集团的这款应用进行抵制。而赵飚的言论则再次触动行业的神经,获得不少药品零售同行支持。


广东省医药零售行业协会随即也发表抵制声明,呼吁哈药集团珍惜与广东省零售药店的良好合作,期望哈药集团给行业发挥积极良好的表率作用,终止强推行为,共同维护行业秩序。


对此,哈药集团给予了正面回复,其在营销公众账号上回应表示,“码上有”是构成哈药集团药品信息全程追溯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码上有”及其他信息系统共同建立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可实现哈药集团全产品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从业界声音来看,支持连锁的,认为哈药此举有些霸道。如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认为,哈药推广APP的经营策略,受惠的主体是店员而非药店,主体有些错位。


赞同哈药者则表示,从市场上看,一是生产企业能够有效管控渠道,杜绝窜货,大家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二是统一零售价格,终端能够得到合理的利润,这也是大多中小药店的心声。


中立的观点是:“站在自家角度看问题,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也有理。工商之间本来就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没有合作,就不存在矛盾,有合作,就会有利益冲突。”


类似博弈,由来已久


事实上,类似的工商博弈事件早就出现过。


2007年4月,我国最大的医药商业企业之一——南京医药暂停进购全国最大的合资药企西安杨森的所有药品,要求以“全面对话”方式与其谈判,协商解决双方“在2007年合约谈判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当时南京医药是西安杨森最大的经销商,而西安杨森则为南京医药最大的供应商。


除分销渠道,彼时南京医药旗下拥有分布于苏、皖、闽三地的近千家零售药店,而且还托管了130多家医院药房,具有较强的终端销售能力。其“罢购事件”引发的连锁危机,一度让西安杨森寝食难安。


表面上看,双方是因为利益谈判不合暂停供货,这是工业与经销商之间的利益之争,所以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厂商之间的博弈,结果肯定是双方在利益上互相妥协,重新寻找平衡点。


最终,南京医药与西安杨森握手言和,从2008年开始,南京医药在安徽、福建等地的子公司均正常分销西安杨森的药品。


再看去年汤臣倍健的“二维码事件”。2015年2月初以来,受汤臣倍健“二维码事件”的影响,上游厂家与连锁药店的供零关系再次拉响警报。尤其3月中旬,部分品牌连锁合力向汤臣倍健施压,不过汤臣倍健内部人士则表示,品牌连锁并未集体继续向上游施压,双方只是举办交流会,就如何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进行探讨。


虽得不到明确回复,实际上,连锁也并未对汤臣倍健的二维码产品采取下架行动。当时在广州很多知名连锁门店中,依然可以看到汤臣倍健的二维码产品在销。


分析认为,对汤臣倍健产品实行下架并不现实,其市场占有率相当高,贸然下架只会对门店的品牌形象产生影响;同时,汤臣倍健在门店中较好的销售业绩和良好的利润空间,也决定了品牌连锁难以痛下杀手。


如此看来,工商间的博弈也是一个学问,但却也是一个困局。那么结论是什么呢?


换位思考,才是要务


种种迹象显示,工商博弈似乎又到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


显然,医药商业企业在品牌药企面前低声下气的局面已经随着商业集中度的提高而不断改变,终端渠道的力量在不断增强,商业的话语权也与日俱增。南京医药与西安杨森算是第一个如此公开矛盾,“二维码事件”亦如是。


纵观整个零售体系,厂商始终是相互博弈、互相平衡的过程。可以形成共识的是,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均做好各自的分工,上游厂家生产优质产品,零售终端做好产品落地动销,这才是产业链共赢共荣的正道。


“码上有”事件留给厂家和药店的应该是更好地综合性体现双方利益的思考。都知道今年市场环境不好,工业叫苦,连锁喊累,厂家跳过药店,想直接掌握终端资源,固然不可取;但连锁只推高毛利产品,让品牌产品没有了生存空间,也不值得称道。


因此有人认为哈药的改革是对的,控销也是必要的。而连锁应从品牌营销,到员工薪酬,到毛利率的把控,做到差异化匹配,在这个过程中想办法去追求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主旨,这才是满足消费者、厂家、连锁三方的良性发展方式。接下来,寻求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会是工商双方的要务。


对比南京医药与西安杨森的握手言和,“二维码事件”也是不了了之,此次的“码上有”APP最终会演绎成什么结局呢?至少截至发稿日止,业内还是一片平静,这会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吗?


也许,业界人士大可以猜想,此时赵飚正和哈药的高层畅谈,有可能在四季如春的昆明,也有可能在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他们品茶茗酒,放下芥蒂,换位思考,站在平等合作的角度,洽谈出一个共赢之道,给业界留下一段佳话。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