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总状蕨藻的脂肪酸类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刘定权[1];李佳[2];章海燕[2];冯美堂[1];杨慧[1];杨鹏[1];林昆[1];郭跃伟[2];毛水春[1,3]
摘要:
目的分离鉴定中国南海总状蕨藻(Cauler pa rucennosu)中的脂肪酸类化学成分。供药理活性筛选。方法综合利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利用光谱学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采用M3-F法对所有化合物进行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评价;采用酶标法对所有化合物进行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抑制活性评价。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脂肪酸及衍生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硬脂酸、(2)、十八皖二酯二乙酯、(3)、正二十三烷酸甘油酯(4)、(8E)-heplade0c-8-em7-one(5)、(8Z,11Z)-heptadeca-8,11-dienoicacid(6)、ethyl linolenoate(7)、(4Z,7Z.10Z,13Z)-ethyl hexadeca-4,7,10,13-telraenoate(8)、β-dimorphecolic acid(9)、α-adimorphecolic acid(10)、(9R,10E,12Z)-9-hydroxyoctadeca-10。12-dienoicacid(11)、(9R,10E)-9-hvdroxyoctadec-10-enoicacid(12)。结论化合物5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12为首次从总状蕨藻中分离得到,其中6和7首次发现于蕨藻属海藻中,3,4和8~12均为首次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5在10μmol/L浓度时对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损伤显示了不同强度的保护作用;化合物1,2,5,11和12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β均显示了明显的抑制活性。
总状蕨藻 , 脂肪酸 , 神经细胞损伤保护 , PTP1B抑制活性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