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 | 留在大型制药企业 or 奔赴生物技术公司?

医药魔方数据

8月中旬,医药魔方在《从华尔街到创新药企:这些投行精英转变身份看重什么?》一文中发起投票“投行人员加盟创新药公司,你怎么看?”。投票结果显示:投行精英加盟创新药公司既包含个人职业生涯可能遭遇“天花板”的考虑,也包括他们对中小型创新药企发展前景的看好。


除了投行,越来越多大型制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观望或者已经加入创新药等生物科技公司。譬如辉瑞前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博与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梁怡先后加盟百济神州及再鼎医药(见:业内人士怎么看待吴晓滨火速加盟百济神州的?)。


9月3日,医药营销专家刘谦先生则在创业三年后,开启了他回归老东家阿斯利康的第一天工作(见:医药“网红”刘谦重返阿斯利康,任AZ中国副总裁)。这些行业公众人物的职场变迁,也引起了大家对“是继续留在大型制药企业还是投身生物技术公司?”问题的广泛讨论。


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拥有数十年行业经验的“老姜”而言,这显然是无法逃避的职场选择题。那究竟是坚守在大型制药企业,还是去生物技术公司呢?老外似乎也被这个问题困扰着。本文以下内容编译自Labiotech对原GSK高层管理人员Mary Kerr和原诺华高层管理人员Michael Bauer的采访。


是去是留,相信大家看了以下9个问题的剖析,心中或多或少会有一把尺子,告诉你该怎么做了。


1

为什么跳槽?



在GSK和ViiV Healthcare的高级管理层工作25年后,Mary Kerr于2015年进入生物技术领域,成为KaNDy及NeRRe Therapeutics两家总部在英国的生物技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这两家公司的产品目前处在临床开发阶段,主要为女性慢性(亚)健康问题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例如与更年期相关的健康问题。


Kerr回忆起在大型制药公司的职业生涯中,非常满足且很享受属于她的时间。即便是今天,她在向任何人推荐工作时,还是建议考虑大型制药公司。尽管她个人在时机成熟时却做出了逆向选择:“我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阶段,我内心一直想成为CEO,显然我在GSK很难做到这个位置。因此当我内心的渴望程度加上经验能力都能够达到这个层面时,我毅然放弃了原来职位,如今在生物技术公司创造新的事物时,让我感觉很兴奋。这似乎是完美的时刻!”


类似的因素导致Michael Bauer于2015年成为瑞士Cellestia Biotech的CEO,此前他诺华、先正达(Syngenta)和一些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工作了20年。“我一直想作为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进入一家公司,因为我喜欢更高的所有权和参与度。相比直接从大学来到生物技术公司,提前积累一些大公司以或较小生物技术公司的工作经验显然更有优势。因此我加盟Cellestia是一个天时地利的选择”


2

投身生物技术公司的好处?



提起大药厂,许多人不禁将职业稳定性和资金稳定性联系起来。那什么是在大药厂无法获得,而生物技术公司独有的优势呢?在与Kerr和Bauer交流后,生物技术公司与大型制药公司之间的泾渭分明的差异是:前者具备独有的快速决策和问责制。


Kerr喜欢生物技术公司的快速发展和动态性:“这里有很多个人责任,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决定来生存和评判。我喜欢这样激动人心的决策。在大型制药公司,由于考虑因素较多,大多数决策往往涉及大量分析,多轮讨论和决策层后,才能最终以高度量化的方式进行决策。我喜欢按要求实时做出决定。”


Bauer也很喜欢当下的工作方式。“无论是先导化合物的选择,还是第一个临床患者的入住,Cellestia几乎都能在很理想的时间线上推动项目进展,在大药企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更繁复的流程和手续。”根据鲍尔的说法,“你需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是好是坏都要自己接受,不能责怪任何人其实也是一种乐趣!”


3

的挑战是什么?



显而易见:募集资金似乎成为了生物技术企业最大的挑战之一!


Bauer表示,尽管“将专业的科学术语翻译成人人可理解的通俗语言”很有意思,但事实上这是“我们作为科学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他们并不擅长将研究成果准确地传递给普通人。”


虽然当前的融资环境对生物技术公司而言整体是比较利好的,不过Kerr也指出了两种在两种环境工作的关键差异:“在大公司,如果一个项目有价值,它相对比较容易获得经济资助;而在生物技术领域,CEO和团队必须努力说服投资者,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


Kerr补充说,“即便是很好的项目,也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而不能获得资金。譬如说这个概念并不时髦,或者说故事情节不是很好,甚至是因为没有遇上聊得来的合适投资者。”


4

生物技术公司是如何运作的?



Kerr和Bauer一致认为,生物技术公司的运作主要依赖于核心团队如何将过往经验进行融合,并解决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


Bauer指出,“虽然博士生或博士后擅长分拆,将项目注册各种专利,但缺乏经营公司所需的行业经验。”他暗示Celestia的成功归功于两个团队的加入,既有来自学术环境的创始人,又有药物开发经验丰富方面的管理人员。


Kerr表示:“我认为生物技术之所以能高效运作,主要是因为它吸引了很多行业资深人士,他们在进入生物技术领域之前已经在产业积累很多丰富经验和技能,帮助他们可以很好地运作新公司。”她补充道,“我有一个由5个人组成的管理团队,在我们之间,我们拥有超过100多年的制药经验!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不同的场景(多年经验多种智能、多种角色和多家公司),并将其付诸行动 。”

5

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吗?


虽然论据有所不同,但Kerr和Bauer都坚信:并不是所有跳槽者都可以在生物技术公司取得成功。


Bauer认为,“成功转型为生物技术管理者主要取决于个人性格与心态,同时需要有在小团队中承担决策责任的能力和意愿,而不是躲在决策委员会和公司流程之后。虽然各种技能是来自多年的工作经验,但问题是并非每个人都擅长在动态发展的生物技术环境中使用这些技术!”


一方面,Kerr赞同在加盟生物技术公司之前,最好具有来自制药产业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她认为拥有合适的技能组合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对具有发现或研发经验的科学家或医生来说,生物技术公司显然更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只有充分了解科学才能成功转型!最理想的情况是独具慧眼地发现科学可以转化为医学的潜力,然后将其转化计划付诸行动并实现它。”


Bauer表示,“他已经看到很多优秀的人,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创立了他们的公司,并实现了个人愿景。”Kerr也建议,“在大型制药企业工作的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一直在研发或者新药开发领域工作方面的人才,都可以考虑加盟/创立生物技术公司。”


6

是在冒险吗?



根据Bauer的说法,“在过去,员工常常以为,去了大型制药企业就一辈子不愁。然而现实并非这样,或者说今后将不再是这种情况。一些意识到这种事实的高管,便寄希望于去生物技术公司当CEO,来掌控自己的命运。”


他给这种想法泼了一盆冷水,“即便是去了生物技术公司做了CEO,你也不会100%掌控自己的命运。你永远不能仅仅依赖自己,不仅必须找到财务资源和科学或开发专业知识;你还需要了解自己或团队可以做什么,以及何时需要他人的帮助。我相信在内部核心团队之外,建立强有力的社交网络是绝对必要的。”


在Kerr眼里,虽然生物技术比大型制药公司更具风险,但却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处于早期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领域,结果通常是二元的,它可能在2或3年内结束,这就是游戏的本质。正因为如此,我们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机会,是继续推动还是及时止损。”


“生物技术公司的风险虽然更高,且没有工作保障,以及核心技术也可能不是足够的好,但加盟生物技术公司确实有很多好处!将想法转化为患者用药的潜力非常令人兴奋!”。Kerr补充道。


7

入坑后,你有遗憾吗?


跳槽4年后,Kerr对大药厂内部情况不再了如指掌。“我不想再去另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因为我曾去过那里,做过那些事……现在我宁愿做一些更有趣的事情。现在的很多事让我耳目一新,也使得我的职业经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为,在生物技术公司获得的成就感,是你无法在大药厂获得的。”


Kerr同时指出,“也有一些跳槽到生物科技公司的人,很快就后悔了,他们意识到自己更适合大型制药公司的工作方式、公司架构以及工作稳定性,而这些你很难在初创生物技术公司来获得。不过,这种差异正是我所追求的!“


Bauer既为自己的决策感到高兴,同时也颇有遗憾。“我们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的小分子抗癌药物,在他看来拥有该项目的全部所有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虽然新公司运行得还不错,但我很怀念在大型制药公司学到的那些知识,一直都很感激大药企教会我的那些基本功。”


8

对生物技术创业者的建议?

Kerr表示,“她作为CEO,简直没有比做好管理和处理好投资者关系更棘手的事情了。从投资者角度,生物技术公司的风险更大,资金安全性更低。你需要确保投资者认为他们的资金得到了明智的使用,并且投资可以带来积极的回报。管理好投资者关系非常重要,除非是CEO,一般在大药企工作的人很难获得这项技能。我认为导致生物技术创业者再次离开的因素之一是他们擅长管理这种关系。”


Bauer的建议很类似,“如果你已经习惯且很喜欢大型制药公司精细化的管理过程,那么你应该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去初创的生物技术公司。因为你未必习惯后者的基础设施、工作状态、做事风格甚至是人际交往的风格。这又主要看个人的喜好。”

9

留下还是前往?


在一天工作结束之后,是思考“留在大型制药企业还是转向生物技术公司”的最佳时机。因为这个时候,是比较容易认知自己的工作抱负和生活心态。对于一直处在观望中的人来说,离开是迟早的事情,无非就是时机问题。


受访者最后建议:无论是什么原因吸引你投身生物技术公司,你都不应该盲目进入。摆在十字路口的,是一种选择,而不是逃避。借用Bauer的话来说,即“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一旦你选择了后者,你享有直接决策的自由,也需要尽到全力负责的义务。如果你不喜欢做决定,或者不能坚持下去,那么你最好不要轻易离开。”


参考资料:Moving from Big Pharma to Biotech – Insights from Two Biotech CEOs


更多嘉宾确认中……

第1天:10月22日


08:30 大会主席发言   欧雷强


08:45 大会主席发言   杜莹

 

09:00 主旨演讲1:中美生物医药创新版图及趋势分析

John Carroll,  Endpoints News 创始人

 

09:30 主旨演讲2:中国医药监管制度改革现状及对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影响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待定)

 

10:00 主旨演讲3:如何创建一家生物科技“独角兽”公司?

Vivek Ramaswamy, Roivant Science公司创始人


10:30 茶歇


10:45 主旨演讲 4:中国创新药公司的下一站——如何成功迈向市场?

俞德超,信达生物创始人


11:15 Fireside Chat(炉边会谈)

John Carroll  VS. Faheem Hasnain(Gossamer Bio创始人,前Receptos创始人)


对话一:创新


11:45 数据透视——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版图中崛起的中国力量 

医药魔方


12:00 话题1:中美研发管线的“差距”分析机会点评


国内不断崛起的生物医药创新公司正在填补中国在全球新药研发管线的空白。如果我们把近些年已经或即将在美国获批上市的所有新药纳入对比,中美药企在中后期研发管线布局“差距”到底在哪?本模块中,我们将对此“差距”作详细剖析,并邀请代表性领域的杰出公司分享他们研发管线的最新进展。


12:30 自助午餐


13:30 中美优秀创新药公司重点领域管线进展分享(2家)

 

14:00 话题2:中国新兴生物医药公司如何差异化创新,以赢得中国以及全球市场?


在激烈程度不断升级的新药产业竞争环境下,多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的高管们将讨论他们的产品开发策略如何实现差异化,以及他们征服中国和全球市场的锦囊妙计。如何看待正在快速演化的生物医药行业?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又将把我们引向何处?这个模块的讨论或许可以帮我们指明方向。

 

14:45 话题3:肿瘤领域的新技术与新思考,及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管线透视


抗肿瘤药物研发一直是美国与欧洲新药研发领域的热点,过去几年来细胞疗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一系列用于血液癌症以及实体瘤治疗的组合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一篮大规模病人群体广泛筛查的非组织特异性药物(TISSUE-AGNOSTIC GRUGS)的潜力也开始显现。其实,中国也已经在这些领域进行快速布局,我们将探讨中国境内PD-1/L1药物的研发现状,以及该领域其他所有类型新药的研发进展。


15:30 肿瘤领域优秀创新药公司分享(2家)


16:00 茶歇


对话二:跨境交易

 

16:15 数据透视——近年来中国药企跨境交易梳理及趋势分析

医药魔方


16:30 话题1:跨境交易的成功之道


过去一段时间内,中美之间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医药授权交易。交易的最优策略是怎样敲定的?怎样让这些交易真正落地产生价值?我们将分析过去十二个月内发生的多个重磅交易案例,总结最优的实践路线,并探索这些交易的落地执行究竟给双方带来了什么。

 

17:00 话题2:美国医药公司高管在跨境交易中的关注要点


我们将从美国的视角分析跨境交易,回答中国公司在进行交易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中国公司为了提高交易达成的可能性,必须做出哪些努力?哪些条款是应该极力争取的?哪些条款是应该避而不谈的?


17:30 社交酒会

18:30 社交晚宴



第2天:10月23日


08:30 主旨演讲5:港交所上市新规开启后的最新实践分享

港交所负责人 (待定)


09:00 主旨演讲6:美国如何看中国生物医药的兴起及其发展动力

Brad Loncar,Loncar Investment创始人

 

09:30 主旨演讲7:美国生物科技创投的成功模式和最新投资热点

美国顶级VC合伙人(待定)


10:00 Fireside Chat(炉边会谈)

John Carroll VS. 美国顶级VC合伙人(待定)


10:30 茶歇


10:45 主旨演讲8:嫁接全球创新力量 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增长

王健,奥博资本(OrbiMed Asia)创始合伙人、资深董事总经理


11:15 Fireside Chat(炉边会谈)

John Carroll VS. 王健


对话三:生物医药投资与退出

 

11:45 话题1:中国新锐生物医药投资机构及投资布局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看到中国的各类基金在创新生物医药公司中倾注了几十亿美元的投资,而投资目标不仅包括本土公司,也涉及欧美标的。我们将回顾最新的生物医药融资趋势,更新最新的统计数字并探讨顶级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面对日益成熟并国际化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经理们又将如何作出选择?


12:30 自助午餐

 

13:30 中美优秀创投机构报告(3家)


14:15 话题2:美国生物技术领域投资趋势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美国亦是如此。美国的生物医药公司也面临着融资方式创新、估值变化,以及并购活动激增等变化。这些变革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将仔细研究IPO、早期投资、新兴公司结构以及其他至关重要的策略调整,并讨论这些策略对中国公司的启示。

 

14:45 话题3:IPO的选择 – 中国或美国?


风险投资以及私募基金的大量现金创造了大量具有清晰商业化路线以及极具IPO潜力的初创公司,对生物医药公司股权投资来说,投资人的最佳退出策略以及公司的最佳发展路径是什么?我们会回顾最新的上市规则、生物医药公司对IPO的期待,以及上市路径中的陷阱。另外,在北美公司积极寻求中国(香港)上市的热潮中,纳斯达克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15:15 茶歇


对话四:新技术

 

15:30 话题1:编辑未来——基因编辑改写人类的未来


基因编辑在美国已经是被众多投资机构追捧的新技术,这在中国同样也得到了产业界和投资界的极大关注。中国基因编辑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我们又应当怎样面对这样一个即将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本模块,我们将邀请中美两国基因编辑领域的新兴公司共同探讨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将开启药物研发的新纪元,以及在通往未来之路上将遇到的挑战。


16:00 中美优秀新技术公司分享(基因编辑,2家)

 

16:30 话题2:AI将带来新药研发的变革?


全球范围内AI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且已被探索性地应用到制药产业的各个场景,特别是更快地推动药物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研究的转化。在中国,AI技术的应用也在快速跟进,中国的AI玩家又都有谁?本模块,我们将邀请中美两国新药研发领域热门的AI公司,分享他们目前的最新成果和面临的挑战及障碍。同时,我们也会邀请新药研发公司站在用户的视角,从实践中解读AI技术真正的优势。


17:00 中美优秀新技术公司分享(人工智能,2家)


17:30-17:45 “彼思”大会洞见及总结

医药魔方 & Endpoints News



更多参会嘉宾正在确认更新中。参会或赞助咨询事宜,可联系医药魔方工作人员(微信号newdrug_bug)。


报名请打开电脑浏览器,复制以下网址访问会议官网,点击购票报名http://www.pharmcube.com/meeting/BIIS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