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黄不是天竺黄。不可以写错。

医药人

      竹黄拼音名:Zhú Huánɡ


      别名: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花、竹茧。

      基源: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及孢子。

      原植物: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白色,后变成粉红色,初期表面平滑,后期有龟裂,肉质,渐变为木栓质,长1.5-4cm,宽1-2.5cm。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直径480-580μm.子囊长圆柱状,(280-340)μm×(22-35)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大多尖锐,有纵横隔膜,(42-92)μm×(13-35)μm,无色或近无色,成堆时柿黄色。生于箣竹属、刚竹属的竹竿上,多生长在将衰败或已衰败的竹林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归经:味淡,性平。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活血散瘀,祛风除湿。主治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疼,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

       释名:蓐:陈草复生也。本品多生长在将衰败或已衰败的竹林中,犹“陈草复生”,故有其名。

     《本草纲目》曰:“陈藏器本草作竹肉,因其味也。”竹参、“三七”,因其功也。夫病牛之赘物名为牛黄,本品为病竹之赘物,乃称竹黄。

     “菰”为“菇”之异体字。菇和均为伞菌类植物,竹黄与之同类,故有竹菰、竹蕈之称。

        本品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色白,后变成粉红色;初期表面平滑,后期有龟裂。这样的性状特征,给世人以较大的想象空间,如花,如茧,如蝗,如赤色的团子等等,任由比附,遂有诸名。“淡菊花”当为“淡竹花”之讹。本品主产于浙江,在渐江方言中,“竹”的发音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