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国医大师为何说中医药不要“扶持”要“支持”?| 中国医促会中医分会成立

县域卫生

时代需要中医,世界需要中医。



作者 | 戴丹

来源 |  中国县域卫生


2017年6月17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成立大会由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处长崔咏梅主持,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出席并致词。来自国内知名医疗、科研、高校等单位从事中医事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国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相关学会/协会组织的2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在中国医促会中医分会成立大会后的“中医分会学术会议”环节,国医大师王琦、国医大师刘敏如等分别给与会会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

 

以下是国医大师王琦在“时代需要中医,世界需要中医”中的部分精彩内容:

 

“时代需要中医,世界需要中医”这个标题,“时代”说到了时间,“世界”说到空间。中医学作为生态医学、整体医学、平衡医学、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医学,是具有原创思维、原创发明的智慧医学。科学与医学思维模式不断演变,科学越朝前走,人类越朝前走,就越发现中医学的普世价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希望我们中医人、中国人,一切有志于中医药的志士同仁,要高瞻远瞩,不懈努力,让世人感受她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中医要解决疑难病,要重视疗效评价

 

理论研究有多深,中医学发展就有多远。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呈现出大学科、广兼容的趋势,中医人如果跟不上时代步伐就会被淘汰。只有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有所发展与创新。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辨体”“辨病”“辨证”三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做临床要解决疑难病。例如,治疗过敏性疾病,一般方法是切断过敏原。我认为,万千世界难断其流,所以“不治过敏原而治过敏体”,以纠正调节过敏体质为主方,对过敏疾病起到了很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做临床要重视疗效评价。评价临床疗效有“三要”“两相信”,即要有数据、有证据、有客观评价;让中医相信,让西医也相信。在作疗效评估时,要尽可能“消灭形容词”。比如,中医要会用影像学的临床证据。影像学临床证据显示,通过中医治疗,可有效改善肺功能和改善肺纤维化进程。

 

根据以往临床实践,目前临床上诸多难治病,如呼吸系统的肺纤维化,消化系统的巨结肠、克罗恩病,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盒精神类疾病,中医药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和独特的优势。

 

相对于前些年,中医药在国外的认知度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背上布满了中医拔火罐留下的“中国印”,让全世界印象深刻。其实,我们中国运动员也拔火罐,但是“因为不好看”,所以尽量没有露出来。

 

说到这点,作为中医人,我们要帮助国人从上至下树立起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比如,相关政策文件一直在提“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可不可以将其改为“支持”?

 

“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

 

2015年1月20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关于“精准医疗”的讲话,“我要启动一个新的精准医学计划。这个计划将使我们向着治愈诸如癌症和糖尿病这些顽症的目标迈进一步,并使我们所有人,都能获得自己的个体化信息。

 

这个精准医学的计划,基于人类基因组测序,即通过检测个体基因信息了解疾病形成机理,从而实现个体化诊疗。其中的问题在于:一是庞大的人口数字决定了其漫长的时间和过程;二是基因测序能否体现生命整体特征?三是基因测序能否实现疾病防控的预期?

 

2009年3月17日,在第344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我提出了“个体化诊疗”:

基于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个体医疗设计,采取优化的、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使之更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据此拓展到个性化养生保健以及包括人类生命前期的生命全过程,从而实现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化。

 

两相对比“精准医疗”的利器在于:基因测序以及基于基因测序的靶向治疗。“个体化诊疗”的利器在于:体质辨识与调理——全因素、全过程、全图景、系统化、整体化;不仅有遗传,还有表观遗传;不仅有宏观指标,还有生物学微观指标;不仅用于疾病预测,还可用于疾病预防和干预;不仅用于疾病防治,还可用于健康管理。

 

我认为,21世纪医学的发展趋势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因此,个体化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阶段。目前,“个体化诊疗”的思想正逐步渗入到医学实践中。

 

医学模式的转变呼唤个体化医学

 

这个时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呼唤个体化医学。理由有三:

 

一是从病因的单一性转向复杂性。由于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由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多基因病问题突出,成为主要矛盾。


人类疾病防治及健康维护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生物医学防治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社会活动方式改变,活动范围扩大,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加而导致身心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快速增加,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是从生物因素转向多因素。生命科学向分子、亚分子水平的深入并未改变生物医学的本质,而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都表明,在对人类健康、生命威胁最大的那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的致病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并不占主导地位。


生物医学(现代医学)再发达,对现代社会流行病亦能力有限。因此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乃势所必然。

 

三是从人的“病”转向病的“人”。过去长期以来,医学是以“疾病”为研究重点的,侧重于研究人的“病”,而忽略研究病的“人”。


迄今已发现疾病达3万多种,针对单一病因的拮抗疗法使许多疾病仍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诸如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身疾病等,而且大量亚健康人群则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同时,辨病治疗带来的“一刀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不仅疾病治疗需要个体化,养生保健同样需要个体化。实践证明以研究“疾病”为主的医学模式是被动的,面临着诸多困惑,因而医学模式必须从“疾病医学”向“预防医学”转变;从“群体医学”向“个体医学”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健康目的。

 

 “个体化诊疗”的提出顺应了医学发展与时代需求,不仅有助于实现医学治愈疾病的基本目标,更有助于实现医学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的调整。

 

总而言之,中医学是一种以追求自然为主体思想的医学诊疗模式。我们要坚守中医学的母体性与主体性,坚定中医学的再生性与持续性,坚持中医学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我们要通过中国医促会中医分会的舞台,演绎自身的灵彩,弹奏最生动的乐章!

 

我们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做好中医药创新性的转化和发展,服务于民族,服务于人民,创造中医药新时代的辉煌,书写中医学新的历史篇章!

 

~END~


提升“医生价值加速度”,

请关注

2017年6月23-24日,四川成都

第三届中国医生集团大会


你,报名了吗?

现在点击“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二维码均可报名。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