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 加速提高公民健康素养

健康计生和谐龙桥

       

     全国政协委员、杨凌东科麦迪森制药董事长赵东科2017年的提案是,关注公民健康素养。他认为,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了,才能会少得病,不得病。真正实现一个健康中国。而他现实接触中,100人中只有1人知道健康素养内容,公民的健康素养远远不达标。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成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纲要》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纳入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体系。会议强调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公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赵东科介绍,2008年5月12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从2008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健康素养监测,逐步建立起连续、稳定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48%,已提高到2015年的10.25%,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慢性病越来越多,不是生活水平提高就一定会导致慢性疾病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3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自身对健康的认识、健康的素养却没有相应提升。因此,加速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是全面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当务之急。

       关于公民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2015年版《健康素养66条》界定了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25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29条,基本技能12条。这66条明确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重点,开创了以公共卫生为切入点的全新视角,改变了以往以疾病为重点的传播模式,成为我国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而现实情况是公民健康素养普遍较低,2015年官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0.25%,呈现上升态势。从知识、行为和技能来看,2015年中国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为20.6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为10.36%,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13.94%。从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来看,2015年中国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为45.72%,科学健康观素养为33.82%,健康信息素养为17.08%,传染病防治素养为15.02%,慢性病防治素养为10.38%,基本医疗素养为9.49%。

       健康素养66条其中第26条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浙江郭清教授曾在一个报告会现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这“四大基石”做了个“小测试”,现场却没有几个人能给出答案。

     赵东科称,他本人在做这个提案前,电话调查了100人,其中19人是医务工作者。问题(1)什么叫公民健康素养?(2)公民健康素养有多少条?调查结果让他很惊讶,100人中有98人说不知道或答错了,有2人答对了健康素养的概念,仅有1人答对了健康素养有66条。

      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慢病”越来越多与公民健康素养低有密切关系。中国老百姓(45.170,-0.31-0.68%)目前普遍缺乏科学的健康知识。加上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到处充斥着错误的健康养生知识,使人们对于健康知识的认知更加混乱。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物越来越富足,加上一部分人营养知识匮乏,慢慢形成了不健康的膳食习惯。能量摄入过多,膳食结构不合理,成年人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增加,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病率高的祸根。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人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和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营养过剩或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也迅速上升,严重威胁着公民健康。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慢病都是可控、可防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80%的心脑血管疾病、80%的二型糖尿病、绝大部分的原发性高血压,甚至40%的肿瘤都是可以预防的。“国际卫生组织做过研究,如果通过行为干预、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80%的慢性病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赵东科认为,首先要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发现和解决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是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策略和措施,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素养不仅是衡量卫生计生工作和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纲要》提出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15年时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近3岁;《纲要》中提到的另一指标,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要实现《纲要》提出的两大战略目标,那么,提高全民的整体健康素养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一些社会实例已经证明,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是促进医改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慢病”患病率已经突破2.6亿,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而导致的慢病负担占到总疾病负担的近70%。通过公民健康素养的提高,通过行为干预、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80%的慢性病是可以避免的,从而可以大幅度降低我国医改的负担。

      赵东科建议,将“公民健康素养”融入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健康素养和教育息息相关,应该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一个阶段制定相应的计划,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形成,进而推动公民健康素养的快速提升。

      同时,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力军作用。临床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标准必须调整。在过去,只要掌握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技能就算是一个合格的医务人员,现在来看这一标准非常不合适。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素养、营养学、慢病管理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力军作用。只有这样,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才能落到实处,我国“慢病”蔓延的势头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一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媒体关于健康养生知识传播的监管和引导。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错误、虚假的健康养生知识的监管,防范、打击错误健康养生知识的传播。同时,要动员政府、媒体、社团等全社会力量倡导、宣传、教育,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体公民的健康素养,让健康成为一种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