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萆薢

医药人


基源: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绵萆薢或福州薯蓣的根茎。

别名:畚(běn)箕(ji)斗、山畚箕、山薯、狗粪棵、大萆薢.

拓展:畚箕:即簸箕。

释名:萆薢长于祛风湿,使痹症解除之意。痺解。

.绵萆薢 :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生,分枝,粗大,直径2-5cm,干后质地疏松,海棉状。切面浅黄白色,有黄棕色点状维管束散在。。故名。

采收和储藏:秋、冬一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归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湿浊,消肿毒。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小便混浊,淋沥,白带,湿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0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粉萆薢: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

别名:川萆薢,白菝葜,百枝。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归肝,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湿浊,祛风湿。主治膏淋,白浊,带下,疮疡,湿疹,风湿痹痛。

《本经》:“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热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0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纲目》:“萆,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草蘚之功,长于去风湿,所以能治缓弱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萆蘚、菝葜、土茯苓三物,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岂亦一类数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