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故事|聆听东药首批高级工程师讲述自己与东药鲜为人知的故事

东北制药

何祖煜,东药首批四名高级工程师之一。能够聆听这位世纪老人讲述自己与东药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感觉非常幸运。故事中的何祖煜老人,青年时代为了制药理想,只身从1700多公里之外的上海生化药厂来到东药,从青春年华到期颐之年。透过沧桑岁月我感受到了一种执着追求,体悟到了一种弥足珍贵的乐观豁达品质。


何祖煜老人与老伴儿

在“白城子”研究室的岁月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根据形势及抗美援朝的需要,东药奉命将研究室等部分机构人员和产品向后方黑龙江省白城县迁移,并建立起东药第五厂。“我作为研究室副主任,先期主要负责研究室迁址所在地‘万大楼’的恢复基建工作。”回想起66年前的工作场景,何祖煜仍记忆深刻:“那‘万大楼’啊,就是原来奉系军阀万福麟的公馆,这可是钢筋水泥造的一幢中西合璧的小洋房,当时连门窗都已经没有了。我们本着一切为了战争需要的原则,在零下30℃突击组织冬季施工。不到三个月,这里就建立起4个试验室和中间场,还有宿舍、图书室、锅炉房……”

研究室一建成,便开展了试验研究,工作进展速度也是相当快的。“仅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先后开展了抗疟药、杀鼠剂、杀菌剂、维生素C、磺胺甲基嘧啶等科研项目,有的还进行了中放试验,拿出药品支援前线。”随着战局形势的缓和,已拥有近百名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的研究室,于1952年年底全部迁回沈阳。


何祖煜老人与笔者

 “下放”农场八年隐忍乐观

特殊的年代里,何祖煜遭遇了特殊的经历。“神仙会”本是原沈阳市委部署,由统战对象、非党高级知识分子、工程师参加的,每周星期四集中起来进行自我教育、改造思想的一种学习形式。“文革”开始后,“神仙会”受到当时一些人的曲解,何祖煜被以“神仙会的总后台”“三反分子”等罪名,遭到长期揪斗“专政”。

1969年,何祖煜自愿下乡到位于沈阳西郊的于洪区沙岭公社沙坨子大队——东药职工家属农场,成为一名普通职工。当时,东药沙坨子农场共有4栋家属宿舍,这里住着30多户职工家属,有土地100多亩。在农场的日子里,何老磨练出乐观豁达的性格,他隐忍、向上,并找寻着自己的舞台和快乐。“参加劳动挣工分,我比正式职工少3分,在那里看土豆地、打扫厕所,什么活儿都干,特别是还带人去市内学习薄铁加工制作技术。”何祖煜说:“回来后,我们从利用旧铁桶制作撮子、炉筒子来练习,我教会了好几位老太太。后来买来薄铁板,由我下料、剪裁,为农场多创造效益。”1976年12月,在“上山下乡”洪流中,他让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也来到沙坨子农场,何老也学会做饭,大家互相照顾,过得很开心。

“听说厂里要开会给我恢复党籍,心里真是激动万分呐!我没赶上定点的长途公交车,拖着病腿走了30多里路回到市内。”1978年8月,党委给何祖煜及受到株连的14人公开平反,恢复名誉。

乐享网上求知、欢畅、交流时光

退休生活里,何老喜欢上了电脑,每天下午他都会准时端坐在电脑前,打开邮箱查看电子邮件,进入聊天室和几位老友相会。这都源于何老的一次获奖。

2002年3月,何老在《晚晴报》组织的“老年与网”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并获赠一台打印机。当时,得知此消息的史洪元、章昌炽、赵继权等几位退休的厂级元老特意到老人家中道喜,何老提议几位好友购置电脑,进行网络互助学习。后来,原厂部秘书张公生、高级会计师沈钦冰也加入,还共建了一个“老何网站”。对此,2005年4月4日《晚晴报》作了头条报道。通过交流互动,满足了老人的沟通欲、求知欲和长寿欲。“不久,又有湖北的李承桢、北京的寇文铎、海南的王秋林等几位在外地的“老东药人”加入,大家每周三下午1:00至2:00,相约在“Skpye”网站畅聊,一起回忆过去滴点,传递企业的情况,互通老同志的信息……”上网,这样的习惯已经陪伴他14年的时光。

何老虽已98岁高龄,眼、耳功能不如以前,但大脑清晰,善言谈。好脾气和好心态相伴老人长寿之旅。如今,何老和88岁的老伴罗怿相濡以沫,相互关照,自得其乐,儿孙关怀有加,享受着晚年幸福生活。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关爱身体健康,关注东北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