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耍冲突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可以这样做

苍南卫生

日常中,面对1~3岁幼儿的社交冲突,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才能既能保护孩子,又不至于过度保护?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的世界如果没有规矩,就会变成拼拳头比力气的残酷丛林。


孩子们从一岁半左右开始就有了物权意识,觉得,我看上的东西就是我的,我玩过的东西就是我的,我正在玩的更是我的……于是,发生无穷无尽的争执。


这些争执可能会让家长头痛无比,但也是让孩子学会文明社会规则的最好契机,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不是自己的。


以下的公共玩耍规则,并不复杂也不苛刻,相信有点修养的家长都能够赞同。


公共物品:

1.谁先拿到谁先玩 

2.不许抢别人手里正在玩的东西 

3.很多孩子同时看上的东西,需要有秩序的排队轮流玩,正在玩的孩子要有时间限制。

4.只要放下了,并且离身体有一段距离了,就重新变成公共物品,别人就有权利拿来玩。想玩需要重新排队


私人物品:

1.需要得到拥有物品的孩子的同意,才可以拿来玩。

2.只要物品的主人有要回来的意思,必须立即归还。


行为方面:

1.不可以弄痛别人,

2.不可以消遣、捉弄、欺骗他人。

3.不可以用语言侮辱或伤害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套规则不光是单方面要求自己孩子的,一同玩耍的所有孩子都应该遵守,当有蓄意破坏公共规则的熊孩子出现,家长要及时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



这套规则,需要从一两岁之间起就开始逐渐建立起来,并利用各种机会跟孩子渗透。不要惊讶,这一点都不早,趁着孩子没有形成物权意识,就开始教规矩,这要比错误观念已经形成了再改容易得多。


原则坚持得好,三岁以后就基本不用管了。当孩子物权清晰,不是自己的东西自然就不会动妄念,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会理直气壮的去保护。


所以2~3岁之间,是孩子认识社会规则并形成社交技巧的关键期,家长可以这样做——


⚫  1~3岁的幼儿在玩耍时,至少应该有一个大人在旁监护,在冲突刚刚发生的时候及时介入,尽量不要等两个都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再插手。

⚫  鼓励孩子用交换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抢夺。譬如A宝宝在玩一个东西,B宝宝很想要,可以鼓励B宝宝拿一个觉得可以吸引A宝宝的东西去和他交换。如果A宝宝不愿意交换,不可以硬换,B宝宝需要找些更好的东西来交换。

⚫  如果是两个孩子同时看上了一件东西,或者分不清到底谁先拿到的,就鼓励他们一起玩。依然发生争执的话,就排队轮流玩,可以用手机定时,一两岁之间,订20~30秒就好,两三岁的话,需要一两分钟。对于会数数的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大声的数数也是一个很好的计时方法。


排队轮流玩的做法,一开始会受到孩子的抵抗,因为他不太懂大人在做什么,一定hold住,执行次数多了,孩子充分了解了流程,知道会轮到自己,自然也不会吵闹了。



如果两个孩子已经打在了一起,一般的处理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把两个孩子分开。

第二步,尽量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过程,是谁抢了谁,是谁先动的手。

第三步,评价孩子的行为,A抢东西是不对的,B打了人也是不对的。

第四步,把争抢的东西物归原主,要求打人的孩子向被打的道歉,如果都动手了,就互相道歉。最重要的是,要取得对方的原谅。

第五步,鼓励孩子们和好,继续愉快地玩耍。如果不肯和好,也不必强迫,让他们分开一会儿各玩各的。


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孩子情绪过于激动,无法完成这些步骤,就暂时让激动的孩子离开现场,平静一下之后,再继续流程。


以上是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法,如果是对于自家亲生兄弟姐妹之间,会比较好执行一些,毕竟两个孩子都是自己说了算。



如果是亲戚或者朋友的孩子,还需要取得对方父母的配合。


如果碰上不太作为,放任自己孩子的父母,你也没有资格帮对方教育孩子,敬而远之就好了。没有规则束缚的熊孩子,惹不起躲得起,带孩子尽量避开,不要给他伤害自己孩子的机会。


如果是招待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提前和自己的孩子说好,既然想要小朋友一起来玩,你的玩具就要分享给别人。如果你有特别不想分享的东西,可以藏起来几个,剩下的所有玩具,在小朋友做客期间都是公共玩具。执行公共物品的物权规则。


如果是到其他小朋友家做客,提前叮嘱孩子,不可以抢玩具,不可以打人。一时忘记犯错,可以原谅,如果局面失控,孩子蓄意一犯再犯,要立即结束拜访,领孩子回家,或者将他和活动场所隔离开一段时间。让孩子知道,触犯公共规则是不被允许的。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针对1~3岁的小孩子而言,这时候的管,是为了三四岁以后的不管。只有孩子们从懵懂的时刻就知道各种规则,长大后他们才会成为一个更加独立的,能处理好周边关系的人。


希望所有小朋友都能愉快地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来源:浙江省卫生计生宣教中心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