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夏季这个“魔鬼时间”,脑梗易突发,脑病专家:防脑梗需做好这三大措施

三门峡市中医院

临床统计数据显示,脑梗有两个高发期:

一是在寒冷的冬季,即11月至次年的2月;

二是在炎热的夏季,即5-8月。

为什么在夏季,也是脑梗的高发期呢?

三门峡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马俊勇告诉我们,夏季不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温度都较高,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人体要蒸发大量汗液,容易造成体内的组织液减少,从而使血液浓缩,血液黏度随之增高。对于本身有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来说,体内水分补充不及时,很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血黏度增高,血流趋缓,同时血压也随之升高,导致输向大脑的血液受阻,从而诱发脑梗塞。另外,天气闷热难忍,会让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和发怒,也会促使脑梗的发生。

夏季1个“魔鬼时间”,脑梗更易突发,要警惕!

夏季脑梗高发,尤其在凌晨4点至6点这个危险时间段,堪称“魔鬼时间”。因为睡眠的时候,大脑皮层处于一种抑制状态,此时,人体的代谢率下降,心跳减慢,血流速度也减慢,血压可随之下降,而且人平卧位时,有部分血液将滞留在四肢,老年人更是如此。当后半夜起夜时,由于人体突然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使脑灌注不足,促成脑梗死的形成。

夏季怎么预防脑梗?

马主任表示脑梗重在预防,做好以下三大措施预防脑梗,安然过夏!

1、防暑降温,补充水分

夏季防暑降温,要记得保持通风,使用风扇、空调时,不要直接对着身体吹,温度也不能过低;同时每天必须保持饮水量,天至少1000毫升,这样既能达到体内水分充足的目的,又可以使血液黏度降低。最后,要避免在太阳下曝晒,特别是中老年人,尽量不要选择中午的时间出门。

2、姬松茸芦笋液,降低血液粘稠度养护心脑血管

姬松茸芦笋液,就是用中医食疗的方法,来疏通血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从而达到养护心脑血管,预防脑梗发生的目的。其主要食材有姬松茸、芦笋、枸杞子、大豆。

其中姬松茸、芦笋被誉为“血管修理工”,它们所富含的核酸、亚油酸、芦丁、天门冬酰胺等活性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胆固醇生成、脂质物沉淀,来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同时,还可以增强血管壁韧性、促进血液微循环,从而延缓血管硬化、衰老进程,达到改善动脉硬化、预防脑梗的目的。

对于有需要的人群,可以自己在家动手制作,主要原料及步骤如下:取姬松茸20克、新鲜芦笋15克,枸杞子15克,大豆10克,共同煎水取汁服用即可,其熬制的关键是三碗水煮至一碗水,每日饮用2-3次。

3、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夏季炎热,很多人多不远出门运动,但长时间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就会减慢,容易形成血栓。而保持适量运动,不仅可以增强新陈代谢,还能综合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脏维持功能,保证脑供血。建议在清晨或者傍晚,可以去散散步或快走,锻炼时尽量穿较为单薄、宽松的服装,容易散热。

三门峡市中医院脑病

河南省中医重点专科 

脑病科是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张世峰主任医师等名老中医常年坐诊。

脑病科配备有中央监护系统、24小时动态视频脑电图仪、TCD、经颅磁治疗仪、脑生理治疗仪、中频治疗仪、合和治疗仪等诊疗设施,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面神经炎、帕金森病、痴呆、高血压、高血脂、头晕、头痛、焦虑、抑郁、失眠等神经科病症。

开展超早期溶栓治疗脑梗塞,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脑出血,侧脑室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及缓解高颅压,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超早期康复干预,降低中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上海市中医院失眠中心协作,开设了失眠专科门诊,充分利用中医优势,对失眠及以失眠为主症的相关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三门峡市中医院脑病科自2015年被中国卒中学会确定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员单位以来,不断推动脑卒中规范化临床诊疗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卒中团队资源,优化脑血管病急诊救治流程,为广大卒中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规范化诊疗服务。

马俊勇,三门峡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脑病临床工作20余年,是河南省高级继承型人才。拜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脑病专家唐启盛,先后进修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武汉中西医结合医神经内科,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病科,脑梗塞、脑出血、帕金森病、痴呆、癫痫、心境障碍(抑郁、焦虑)、脊髓病变、头晕、头痛、失眠等神经内科病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咨询热线:0398-2843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