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要走入5个误区

晋中卫生计生

提到抗菌药物对您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抗生素”,相信所有的家长并不陌生,心里不免“咯噔一下。

而这时候,就会出现两种声音:


小A妈妈

不行,孩子不能使用抗生素的。病好了就不用吃药了。

抗生素好得快,感冒发烧一吃就好。

小B妈妈


医生告诉您,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抗菌药物的使用要遵医嘱


那儿童究竟应该怎么吃?

科普就尤为关键!


11月的第三周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为了普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下面为您讲解抗菌药物的使用知识。


那么,抗菌药物究竟该如何合理使用呢?

大连市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侍晓萍主任药师,为大家系统的讲解什么是抗菌药物。同时,纠正在日常门诊、临床中,家长们经常遇到的5个误区。

病程治疗需要过程,要有耐心,正确认识抗菌药物是前提。



抗生素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在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抗生素通常是指抗菌药物,即具有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活性的药物。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来进行合理选择。



切莫踏进抗菌药物的5个使用误区

误区一:

抗菌药物=抗炎药物。

发炎发热就用抗菌药物

解答:

很多家长认为抗菌药物可以治疗所有的炎症。但炎症可由多种原因产生,如人体自身免疫反应、病毒感染等引起。

抗菌药物只能治疗有细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对其他炎症并无治疗作用。

发热更应该仔细辨明病因,找到致病的根源,有针对性的开展治疗,不可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误区二:

使用抗菌药物能预防、治疗感冒和腹泻。

解答:部分感冒和腹泻多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此时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临床研究也表明,事前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能有效预防呼吸道及胃肠道的感染,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等情况。在没有确定致病原之前,盲目使用抗菌药,不仅对疾病治疗没有帮助,反而会延误病情,甚至加重病情。


误区三:

广谱抗菌药物优于窄谱抗菌药物,频繁换用、联合用药能更有效的控制感染。

解答:每种抗菌药都有自身的特性,针对各种细菌的抗菌治疗能力是不同。这个抗菌能力是我们一般说的抗菌谱。医生会根据每种抗菌药物所覆盖的细菌范围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

比如,患儿是支原体肺炎,头孢类药物的抗菌谱是不覆盖支原体的,所以服用头孢类药物无效,需选用覆盖支原体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来进行治疗。

有些家长认为越高级的抗菌药物、抗菌谱越广其效果越好,甚至联用多种抗菌药物。其实不然。需要根据疾病种类、适用人群来选择适宜的抗菌药治疗。盲目使用,更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

抗菌药治疗是有一定的疗程,一般需观察2~3天,确实无效后再考虑更换,更换药品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误区四:

静脉输液更加有效。

解答:小儿给药途径非常多,口服给药、局部给药、注射给药等,其中注射给药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等。所有的给药途径都会存在优缺点与应用指症。如何选择给药途径,在临床,医生会根据孩子疾病特点、发病部位、严重程度、病理情况等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方案中包括药物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根据“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给药原则进行给药。

一般来说,输液是仅对急症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小年龄患儿使用的“最后选择的给药方式”。

并不是静脉用药就一定比其他的治疗手段好。而且静脉输液能够将药物直接入血,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其风险相对较高,除药物因素导致的不良反应、输液操作差错等风险外,输液过程也暗藏很多健康风险。

当前仍有不少患儿家长认为输液能使疾病“好得快”,儿童服药麻烦,输液方法简单维持时间长,医生看病时不给开输液就认为不负责任,有的还会主动要求进行输液治疗。在这里提醒患儿家长切不可为了治疗小病而滥用输液,不合理使用输液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误区五:

拒绝使用抗菌药物,病情好转马上停药。

解答:有些家长对抗菌药物谈药色变,病情稍微好转立刻停药,甚至拒绝使用任何抗菌药物。其实这也是常见的误区。抗菌药物的剂型、剂量、频次、疗程都有严格规定,遵照医嘱合理规范地使用,不会产生耐药。

而患儿服用几次抗菌药后,病情有明显缓解便停药,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因为疾病症状减轻时,细菌一般尚未彻底清除,残余的细菌可能导致疾病复发。 因此,患者遵医嘱服药时,按疗程服用。


儿童乱用抗菌药物的危害

儿童的生理结构及疾病特点决定了每个宝宝适宜的抗菌药物及药量不尽相同,医生会根据宝宝的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家长应严格按照医嘱,这样既可以保证药物的疗效,也可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家长切不可随意增减医嘱药量或停药,更不可凭个人经验擅自用药。否则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况。


危害一
延误病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医生会依据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何种细菌感染,综合考虑宝宝的个体情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抗菌药物的种类、剂型、剂量及疗程。

家长不具备相关医学知识,如果凭自己主观的经验或者非专业人士的推荐而选择抗菌药物,抗菌谱无法覆盖致病菌,使得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控制,延误病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不仅让宝宝多受病情的折磨,同时也加大了治疗难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


危害二
增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的发生

儿科医生选择抗菌药物是十分慎重且严谨的。选择抗菌药物前,会详细地询问宝宝和家族的药物过敏史、不良反应史,对于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还会进行药敏试验,以判断用药的安全性。家长随意选用抗菌药物,轻者会使宝宝出现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特别是四环素、氯霉素、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的药物,儿童使用后会可能出现骨骼、牙齿生长障碍、造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受损,甚至耳聋,造成终身的遗憾。


危害三
出现二重感染、增加细菌耐药率


人的口腔、肠道等位置原本就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医学上称之为正常菌群,并不致病,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会使得对药物敏感的菌群被抑制或杀死,而那些不敏感的细菌和真菌却趁机大量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专业术语称为“二重感染”。儿童的免疫力较成人低,更易产生二重感染。同时,在广谱抗菌药物的狂轰滥炸下,那些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存活了下来,大量繁殖,将耐药的基因不断的传递;药物的长期刺激也会使得细菌变异,更加滋长了“超级耐药菌”的抗药能力。如此持续下去,人类将重回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局面。

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法规、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从技术层面上为遏制细菌耐药、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制定了方向。广大的家长也应该配合医疗部门,做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一道关口的“守门员”。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不必要的预防用药、联合用药。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筑儿童的健康长城。


(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