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谦:有魔心没魔术,热情搅局移动医药圈

新浪医药
引 言

移动医疗曾被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视为“值得死在上面的事业”,作为移动医疗行业的洞察者,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刘谦活跃于各大医疗领域的论坛。从主持到写作、从医药营销到移动医疗,像魔术达人一般自如地切换身份,刘谦不亦乐乎。那么,在他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精彩的人生经历?


刘 谦

(资深医药作家,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

 诺华、辉瑞、阿斯利康和GSK等一线外企从事处方药营销20年,任事业部总经理和企业战略负责人等职位;

 2015年起为排名前十跨国药企中的六家提供过定制化咨询培训,同年8月创立了移动医疗领域首家第三方独立评测机构:独角兽工作室;

曾在全国性媒体发表研究文章上百篇。


移动医疗圈的“金承志”:

才情隐藏在笑声背后


演绎过神曲《张士超你昨天晚上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彩虹合唱团指挥金承志,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一张不大的国字脸,鼻梁架着一副书生气质十足的黑框眼镜,而这也是记者对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刘谦的第一印象。


不仅外貌气质神似,两人的人生经历也相仿。


作为正儿八经的医科大学药理学专业毕业,20年跨国药企工作经验练就了刘谦幽默又不失沉稳的性格,但更为人熟知的是他文笔犀利的医药作家身份,以及在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医疗论坛上谈吐风趣的主持人形象。相比之下,倒没那么多人记得他曾经是一位在诺华、阿斯利康、GSK等一线外企工作过的高管精英。


就像阳光下,事物都有明暗两面,两位被世人所认可追捧的那一面虽然光鲜热闹,但隐藏在背后的付出与才华却容易被忽略。当然金承志的爆红,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互联网巨大的传播推手作用,而刘谦在互联网医疗圈里面的“走红”,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他20多年来在医药圈里的沉淀,虽然他自己归因为“是主持会议抛头露面多”。



辞职,就是为了走出舒服圈


1995年时,刘谦和绝大多数刚从医科大学毕业的同龄人一样,在公立医院开始了人生第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在当时绝对是铁饭碗,还能拿上海户口,社会地位也比较高。不过刘谦却认为公立医院里特别官僚,等级森严,自己不能适应,于是随性地辞职了。


这个理由或许旁人很难理解,特别与那个年代接应起来,好好的医院工作说不干就不干,仿佛有点“离经叛道”的味道。他回想当时在上海,不太流行跳槽。一旦跳槽,户口不好解决,还有档案挂靠、职称、买房也不方便,甚至都没有租房市场可以选择,就连民营单位都特别少。虽然他也承认自己当年少不经事,但却不觉得遗憾。


然而这不仅仅是刘谦唯一一次的率性出走,他骨子里不安分的“魔”劲一直在蠢蠢欲动。

刘谦的第二次出走,是从一个耗费整整20年青春的外企大环境中走出来。不同于第一次的少不经事,这次辞职,是他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的人生选择。


和很多在外企工作多年的医药营销人一样,刘谦对制药跨国外企也带着复杂而深厚的感情。他描述称:“我先后在3家药企待了20年,缺点就是外企的烙印太深。现在看来,虽然外企的福利很好,培训很好,但是外企还是有很多局限,他会让你太舒服,做的业务太细,但是面是不够的,广度也不够。”他说如果当时继续留在GSK,或许自己依然还是在做自己熟悉的事,顺着过去20年的思路走下去。


或许正是意识到了公司是不可能帮自己解决思维广度不够的问题,也害怕思维会变得愈加老化,视野变得更加狭窄,恰逢GSK的企业转型方向也与他的兴趣并不匹配,他带着探索未来种种可能性的想法,决定自己寻找出路。


他依然将这一次辞职概括为“没想太多”:“我会觉得过了40岁之后,可以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仅此而已。我不是一个特别想那么多、深思熟虑的人。”


不过这一次的职业转型,带他走向了创业者这一角色。



医药行业里最懂互联网,

互联网行业里面最懂医药


从GSK辞职后,很长一段时间,刘谦并未找准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他说,“我或许代表着一类人,以前会把平台所带来的成绩,误以为是自己靠能力取得的。在大公司呆的时间越长越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还以为自己挺能的。”


离开了大平台,他先尝试做了一个肿瘤相关的项目,半年后之后放弃,之后才嗅到了第三方测评的机会。在互联网+医疗的领域里,其实很多创业者都是两眼一抹黑、没有方向指引。医疗本来就不是赚快钱的行业,而移动医疗却十分浮躁,虚报融资、虚报用户、把模式说得天花乱坠的现象比比皆是。刘谦自称创立独角兽工作室契机正在于“行业的需要”,他说:“行业内一直没有一个相对中立客观的声音说应该怎么样,事实是怎么样,大家应该往哪儿走,应该来说可能是个机会吧,市场需要的东西。其实我们也没有想过这个东西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怎样,大家需要这样一个客观、冷静的声音,一个客观的第三方。”


就这样,2015年8月,刘谦和几位合伙人一同成立了独角兽工作室。对于评测结果的准确性,刘谦坦言“如果真实的数据是100分的话,我们其实只能做到30~40分。”尽管如此,刘谦依然自信独角兽测评数据的可信度在行业遥遥领先。“因为数据本身是在不断变化当中,我们的价值在于,我们对行业还是比较了解,我们会把一些碎片化的数据拼接起来,我们能给你一个大概的轮廓,能告诉你比较多的真相。”


好比是迷雾中一双拨云见日的手,即使半离开医药行业,身兼作家与主持人多重身份的刘谦,俨然成为了医药行业里面最懂互联网的,互联网行业里面最懂医药的人,而他本人也为独角兽工作室树立了一个大IP旗帜。



热情“搅局”,

不会写作的主持人不是好的观察家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写作几乎已经没有了门槛,这样就出现了很多谣言、流言商业化的东西,但好的东西依然稀缺,还需要读者去大浪淘沙。在这种情况下,刘谦仍然坚持随兴发挥,写作不断,他说这源于他的本能。写作不仅仅能让他对医药行业的热观察变成冷思考,还能让他以文会友。


2012年初他开始以“有魔心没魔术”的名字写新浪微博,在媒体建议下才开始写长文章,慢慢也积累了上万的粉丝,那时他还在国外的药企工作。而在他辞职离开药企后的九个月时间,才是作品高产的黄金期,一个人伏案写了近100篇文章,题材均为处方药营销和移动医疗,他在文章《写作是为了保留我所剩不多的本能》中说:“前者(处方药营销)我浸淫了20年,从代表到事业部总经理、从中国到外国、从内企到外企,还称得上懂行;后者(移动医疗)我接触不过半年多,写了一点个人感受的东西,借着移动医疗创业的火热居然也能走红。”


在采访中,他也提到曾经做过实验,发布一篇只署名“独角兽工作室”的文章,虽然也是自己写的,但是与署名“刘谦”的文章相比,却可以产生一倍以上的阅读量差异。说这话的刘谦仿佛眼神在放光。正是写作,为他踏入移动医疗领域埋下了伏笔。他说离开药企时微信好友只有60多人,现在有5000+,95%都是别人主动加他,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春雨医生、好大夫、挂号网在内的医药营销圈和移动医疗圈几乎所有的高人,同时也让他惊醒到,人家那么有成就那么有见识还那么勤奋。


如果说写作是刘谦延续的本能,那么主持人的身份则是他创业之后的意外收获了,从临时客串到御用主持,刘谦的主持风格和写作风格一样睿智幽默,因为在医药圈摸爬滚打20余年,让他对内容驾轻就熟,可以将每一次主持的场面控制得像是跟一群老朋友围着火炉聊天一样,在high聊中自然把干货和包袱给抖出来。

作为主持人、讲师,刘谦活跃在各大小会议论坛中(图片可左右滑动

2015年11月他曾成功策划了一场“跨越互联网医疗与公立医院的对话”,邀请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与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两位巅峰人物。这场“烧脑”的对话,不仅成为当时的劲爆话题,也成就了互联网+医疗探索道路上的一曲经典绝唱,作为跨界主持人的刘谦也收获了业内的肯定与掌声。


“如果大家不嫌弃我话多,即使不赚钱我也愿意主持,因为这是近距离跟行业顶尖人物学习的好机会,也不算完全背离创业的初心。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很多会议其实没必要讲太多空洞的幻灯,拿出更多时间让嘉宾和观众互动,让嘉宾说些真话,让群众的声音也可以被听到。”刘谦说,这就是他做主持的一点小愿望。


所谓口说无凭,忠言逆耳,中国移动医疗的创业企业们正经历着艰难的困兽之斗,刘谦和他的独角兽工作室在这场混战之中以第三方的角色“冷热旁观”,希望可以让知识和信息产生价值。如何让知识产生价值,不仅需要客观专业的数据论证,还需要让听得见一线炮火的人做出分析指引,作家和主持人的身份无疑让作为观察家的刘谦和一线炮火离得更近,听得更清。


采访后记


独角兽在西方世界神话里,被形容是难以驯化的野兽,形象则是一匹额前有单个螺旋角、身形修长的白马。如今在硅谷逐渐衍生出了另一层意味,用来形容极具潜力与创造力的创业公司。而独角兽工作室的名字来头正是为了“见证中国移动医疗独角兽的诞生”。


不过自从独角兽工作室创办以来,在行业中逐渐树立自己权威性,质疑声也从未停止过。即使是在公开场合,刘谦也从不畏惧来自被测评方的挑战。他透露其实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人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测评,但并不会影响工作室继续做他们该做的事情。


当问及刘谦平时有哪些兴趣爱好,他说自己就爱在飞机上看美剧,简单粗暴的那种;让他举例,最先想到的便是《西部世界》、《越狱》,还希望自己退休之后能当个商业剧的编剧。


听从自己的内心声音,不被世俗驯服,或许这就是刘谦这些年在医疗医药圈沉浮的最佳写照。


- End -


文:loliz、shyi 

设计: 蒙芊茹

编辑:zoe


扫一扫 or 长按识别

解锁手机版《医药人》


文 章 推 荐

 13号令后,医药行业将如何新生?
 凭啥美国医院倒闭,中国就不能投资医院诊所?
 医药电商11年,进一步退了两步

新浪医药专栏:

药 魔 术


新浪医药特别推出“医药人物系列”专题策划,我们通过网页、微信、微博、H5等方式整合传播,欢迎医药精英踊跃报名,将您或您身边医药人的故事分享给我们。


详询:请致电010-61934050-818,或邮件发送至editor@med.sina.com;也可以点击此处查看往期精选案例。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