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用附子谈用药的技巧性

医药科普
点击上方“医药科普” 可以订阅哦!
伤寒论》
用附子谈用药的技巧性
目前,中医临床处方用量较大,药味偏多,小则七八味,多则十几味,甚则二十几味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其配伍的原则性不强,一张处方很难看出治疗何病何症。头痛医头,足痛医足,似乎属于随症用药的范畴。这不仅违背了辨证用药的原则,也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经济负担,甚至引起副作用。纵观仲景处方,讲究配伍,剂量精当,煮炼有节,饮啜有宜。药不过数味,主次分明,处处体现辨证用药的原则性、技巧性、灵活性。本文以附子在方剂中的配伍使用为例,分析如下。
配伍的原则性及技巧性

伤寒论》中说用附子的主要目的在于温中助阳,散寒止痛,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补脾阳以暖土,下补肾阳以益火,因此其配伍亦根据上述目的而应用。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汗后卫阳受损,证见:“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配伍桂枝,意在扶阳固表,病在太阳,汗不如法,既要损伤卫阳,又可累及肾阳,以致阳虚不能制水,而泛滥周身出现诸症,如“心下悸,头眩,身明动,振振欲擗地者”以及“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水饮为患,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主在肾,故用真武汤。君以辛热之附子,以壮肾阳;伍以淡渗之茯苓,使水有所生,本有所固,不治标而水自除。附子辛热气厚味薄,可升可降,通达内外,走而不守,凡风寒湿邪痹阻筋脉关节诸症,常术附合用,如治疗筋骨痹阻的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均为讲究配伍的典范,临床施用,疗效显著。
     剂量精当。注意修制    仲景用药,不仅在配伍上法度严谨,在用量和修制上亦有深究。如汗后伤及卫阳,或肾阳受损,水湿泛滥,或阳虚外感之证,多用炮附子,且用量较轻,皆用一枚,以奏走表固卫、温肾助阳之功。反复误治,阳气大伤或阳气本衰,阴寒内盛,每用生附子,取量亦较轻,一般用一枚,而阳气欲脱,非重用附子无以回阳救危,故生附子改用大者一枚,并倍用干姜以增强破阴救逆之力。病轻偏表,宜速祛其邪,附子重用至三枚。正如汪苓友所说:“附子之用不多,其力岂能表里之寒哉!”病重偏里,难以速去,则附子用至两枚,意在缓图,以尽其邪。
煎服法的灵活性

附子的煎服法,仲景亦斟酌尽善,既提出一般原则,又含有一定的灵活性。如附子泻心汤之附子,须“别煮取汁”,而三黄用麻沸汤渍之,取其味薄气味,两汁相合饮用,诚如尤在泾所言:“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先圣之妙用也”。在服法上,更是根据病情,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病位在表者,视病势的进退变化而确定是否再次给药,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在方后注日:“温服一升,将息如前法”。若病势特别危急,除了给药宜速外,且采用“顿服”,使药力集中,以速挽残阳,从而体现了用药的原则性、灵活性。
微信:yiyaokepu
微博:@医药科普
动态 | 医药 | 科普 | 药店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