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事件走势与结果

医药之梯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实验结果,引发13名学者质疑一事,10月14日又有新进展。河北科技大学向媒体做出书面回应,称已有独立于该校之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该机构与韩春雨团队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具体信息该校会适时向社会公布。

    韩春雨论文共同作者沈啸首次公开回应:

如果最后证明文章的东西是虚构的,我表示非常遗憾,我参与到里面了,我不会逃避这个责任。针对目前各方对于NgAgo技术的质疑,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韩春雨论文的共同专利申请人、论文的另一合作者沈啸回应,这次事件无论结果如何,是个标杆性事件,对各界都有很大的启迪。政府、媒体、科研单位以及科研工作者在未来如何应对这样的科学事件,怎样行为才能让一个事情按最理性的方式进行,怎样才是对检验成果和推进成果的研发是最适当而有效的方式,我们都需要思考一下。

沈啸表示:韩春雨在文章发表之前就向他表述过自己的担忧,因为韩来自非985、非211高校的大学副教授,即使发表了这样的成果,也不太可能拿到国家重大基金的支持,而这项技术成果又需要后续大量的投入来迅速推进。但结果恰恰相反,各级政府和部委非常重视,不看他的背景,单纯看他的成果就对他开始重视。这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和科研成果的真心爱护,我是从国外回来的,对此印象极为深刻。沈啸认为,从第二个角度来说,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但所有的知识产权基本都在国外,中国在韩春雨之前基本没有一个在基因编辑技术本身研究上做出成果,现在通用的CRISPR技术三年内申请了800多个专利,将近一天一个,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如果政府不重视,不投入资金进行后续研发,很可能后续的进展更新会被国外抢走,因此从国家角度非常重视我认为是对的。

作为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沈啸在质疑声开始出现时,他就反复问过韩春雨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我跟他再三确认,看到的会不会是假阳性?是不是细胞有污染情况?他去查了以前的实验记录告诉我,都是真的,非常确定,非常自信。

从科研工作者角度来讲,我如果有一个方向能够去推进,非常愿意用文章以及申请专利的方式来公布数据,而不是贸然公布。也有可能科研工作者之间有合作,或者和机构合作,签一些协议,可能韩春雨需要对方同意才能公布这些数据。沈啸猜测。


事件回顾: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然而,这一被媒体称之为诺奖级的科研成果,全球数百家实验室,历时5个月的时间,没有一家宣布能重复成功。质疑声越来越大,韩春雨却一直不作正面回应。

13位课题组负责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科研院所。今年5月2日,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有关NgAgo实验的研究,但几个月来,很多科学家因无法重复该实验让韩春雨处于风口浪尖。此次实名公布实验失败使此事件再添波澜。甚至

韩春雨本人回复:11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回应13位学者实名宣布无法重复他的NgAgo实验。他依然认为,别人重复不了,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

韩春雨此前曾表示,有人成功重复了他的实验。至于到底是谁重复成功,他仍说暂不方便透露。“请求大家再有一点耐心。我还是之前的说法,很快将会有新的消息。”韩春雨说。

针对有外界揣测他的实验可能出现失误,把“假阳性”当真的,他表示,此前他也考虑过假阳性的可能,但就他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

他同时表示,科学是渐进的。“目前关于Ago的基础研究太少了。Ago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具有防御机制,现在很多机制不明可能是重复性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界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使它变得更好。希望实名公布的科学家一起参与解决。”他说。

对于有科学家建议他公开重复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要求,他表示,愿意和前来沟通的科学家交流。

事件声音:

声音一:韩春雨该不该做出回应,公布实验原始数据?通常情况下,因为科学论文作为对知识的“贡献”,最终出现在权威性期刊上,标志着科学共同体对它的接受。按照“默顿规范”来讲,它因此成为公有知识的一部分,而公有知识是禁止保密的。

声音二:韩春雨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给任何人透露核心技术,因为那是他做为“三无”科研人员苦苦奋斗得到的专利权,凭什么无条件贡献给他人,商业价值巨大。这都是他的专属作品,其他人不去钻研自己的科技。

声音三:某些大佬下定论太急,甚至有些媒体要求:不马上拿出数据就是造假,拖延。


事件猜测(你希望出现的结果):


(欢迎转发朋友圈,查看结果)

关注后,可通览医药资讯与招聘信息,加业务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