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医改“大考”,深圳得了第一

汇海医药

来源:深圳晚报


深圳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座因创新而生的城市,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同样大刀阔斧。


作为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十二五 ” 期间,深圳市财政卫生总投入 599.1 亿元,大胆改革,居民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目前已初步建成基本适应近 2000 万管理人口医疗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自 2009 年深圳新医改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医疗卫生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提出要切实把卫生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保、 医药、医疗 “三医联动”,努力让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根据广东省医改办今年 7 月底刚发布的 “2015 年度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考核结果”通报,深圳综合得分全省排名第一。

  

2015 年,深圳市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已将“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将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加快推进 48 个卫生重大项目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建设 17 个区域医疗中心、15 个基层医疗集团、9 个专科医疗联盟,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亮点一:推进分级诊疗

深圳 6 成多患者首诊选择基层医疗机构


“推动分级诊疗,首先得提高基层诊疗的诊治能力和水平。” 深圳市卫计委秘书处 ( 医改办 ) 处长李创介绍,近年来,政府投资近 5 亿元,完成了全市社康中心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投入 20 亿元升级改造原特区外 20 家街道级医院。


同时,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大医院专家到社康中心开展诊疗服务,支持社康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完善社康中心 “ 院办院管 ”,采取集团化管理模式,打通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通道。


还建立了财政补助、医疗收费、医保支付等综合激励引导机制,促进医院主动强基层、市 民就医到基层。

  

目前,深圳已规划建设了 613 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康中心。全市选择在社区首诊的医保参保人达到 865 万人,占全市参保人总数的 70%;全市基层诊疗量占全市诊疗总量的 64.5%

  

此外,深圳在国内较早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让家庭医生成为连接医院-社康中心服务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市民健康的 “ 守门人 ”。


2015 年底,全市已有 581 家社康中心、2304 名家庭医生,累计为 64.4 万户家庭、189.2 万名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其中,老年人、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 63% 以上。

  

亮点二:改革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药占比、门诊住院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 年,深圳成为全国首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公立医院改革的 “ 深圳模式 ”。

  

在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深圳在新建医院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运营管理绩效评价制度,改革财政补助机制,实行 “ 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 ”,促进医院服务提质增效。


推行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实行岗位管理、全员聘任。试行打包收费,促进医院自觉控制医疗服务成本。

  

如今,全市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从 2009 年的 17.2%提高到 2015 年的 28.5%(全国平均水平 14%)。全面取消了所有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全市公立医院的药占比从改革前的 38.7% 下降到 2015 年的 32.6%(全省平均 37.5%)。


2015 年,全市公立医院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分别为 218.36 元、9117.24 元,维持在国内同级城市中的较低水平;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下降到 19.62%(全国约 30%)。

  

亮点三:鼓励社会办医 

支持社会办医创建专科及综合医院

  

据了解,在推动社会力量办医方面,深圳全面开放医疗市场,取消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数量限制和选址距离限制;出台奖励措施,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创建二甲以上专科 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为本市医保参保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财政按核定标准给予补助。


此外,还出台了《深圳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 理办法》和《深圳市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促进社会办医疗机构提高品牌信誉。

  

2015 年底,深圳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总数达到 2869 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 97.8%,床位数、医务人员数分别占全市总量的 21.1%、33.8%﹔其门诊量、住院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 24.16%(全国平均 12%)、14.85%(全国平均 14.7%)。深圳华侨医院等 4 家医院入选中国民营医院百强排行榜。

  

亮点四:借力“三名工程”

已引进 73 个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


在提高医疗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方面,为弥补优质医疗资源不足,2014 年以来,深圳全面实施以引进和培育名医、名科(名诊所)、名院为核心的 “ 医疗卫生三名工程 ”。


至今,已引进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来深办医办学,引进了 73 个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全市三级医院从 9 家增加到 25 家,三甲医院从 3 家增加到 10 家;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从 48 个增加到 78 个。

  

据悉,未来五年,深圳还将陆续引进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来深举办医学院或附属医院。争取到 2020 年,本市医学类院校达到 5 家以上,建成 10 家以上高等院校直属附属医院。

  

亮点五:从治病转向预防为主

去年深圳市民人均期望寿命达 79.7 岁

  

李创表示,深圳一直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根据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实施了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干预,以及吸毒人员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等 47 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 70 元。

  

与此同时,深圳率先在国内向社会公开发布 “ 流感指数 ”、“ 登革热指数 ”、“ 腹泻易感指数 ”,指导市民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深圳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及时有效控制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等重大传染病疫情。


实施了 优生健康惠民工程,有力保障了妇幼儿童健康。市民健康水平得到稳步提高。2015 年,市民人均期望寿命 79.7 岁,比 2009 年增加 2 岁;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6.18/10 万、婴儿死亡率 2.02 ‰,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此外,深圳还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在中医药传 承创新方面,2010 年,深圳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中医药法规 --《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还率先在全国制定了中医坐堂医、中医馆、名中医诊疗中心等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全面推进中医药适宜 技术进社区,建立健全中医 “ 治未病 ” 体系,6 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先后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5 年,深圳市牵头制定的 13 项中医药系列标准中,6 个获得 ISO 立项;《中药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和《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等 3 项标准发布为国家标准。


今年,深圳市已正式启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努力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 “ 六位一体 ”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