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经济学】实现效益最大化与患者参与决策,如何互动而非对抗?ISPOR亚太会议揭晓

医药经济报


本届ISPOR亚太会议议题覆盖广范,全体会议介绍了卫生技术评估(HTA)与医疗政策最新发展、运用大数据为医疗决策服务,以及实现全民医疗保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主题。(吕品 摄)


  药物经济学和效果研究、市场准入、卫生技术评估等在亚太地区越来越受重视。两年一度的国际药物经济学与效果研究学会(ISPOR)亚太会议本月初在新加坡举行,此次会议约有1400人参加,展示了超过600张学术海报,较上一届有所增加。亚太会议议题覆盖广泛,其中,全体会议介绍了卫生技术评估(HTA)与医疗政策最新发展、运用大数据为医疗决策服务,以及实现全民医疗保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主题。

  

  笔者与读者分享参加此次会议主题研讨、大会论坛以及浏览学术海报时透露出的学术热点。

    

采纳成本效果数据,提高药品评价可靠度

  

  亚洲各国在市场准入过程中,一直致力引进并建立清晰又可行的HTA流程,提高HTA的公信力。

  

  韩国在此方面一直走在亚洲国家前列,目前是亚洲国家中唯一明确要求药品生产厂商提供成本效果(cost-effectiveness)数据并认真对待的国家。日本在过去只评价临床效果和预算冲击(budget impact),虽然也要求成本效果数据但却不作为决策依据,造成厂商提供数据的积极性大减,经过几度延迟,预计将在2017年开始试点采纳成本效果数据进行HTA评估。我国在今年完成了第一次国家药品价格谈判,但其实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了类似HTA的药品评价工作,中山大学药学院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宣建伟博士在调查了江苏、浙江、湖南、深圳、内蒙古和青岛的肿瘤药品市场准入状况后,指出各地采用的方法差别很大,对成本效果数据的接受程度不一。中国台湾地区一直采用在比较临床效果基础上的参考定价方式,尚无引入成本效果分析的计划,但会给提供了本地成本效果数据的药品提供最高为10%的定价涨幅优惠。

    

建立亚太地区生活质量与效用数据

  

  在HTA过程中引入成本效果分析,当然必须以本地数据进行分析才有意义。然而,许多从事市场准入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同行都知道,亚洲地区的难题,一是没有全民的效用(utility)数据,二是缺乏当地的医疗成本数据。今年欧洲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研究机构EuroQol派出代表参加主持亚太会议期间的工作坊、论坛等,在国际交流的推动下,估计今后几年内,亚洲国家的生活质量与效用数据将会逐渐积累起来。

  

  当然,真正实现基于本地数据的成本效果研究,还要看市场准入当局的要求有多高了。目前亚洲各国和地区的HTA机构一般都接受在成本效果研究中采用全球临床效果和效用数据,加上本地医疗成本数据的方式。但是,目前亚洲地区在收集本地医疗效果和成本数据上水平参差不齐,以致于一名讲者在有关医疗大数据的全体会议上开玩笑说:与其说是大数据,不如说是一大堆乱数据。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比如中国台湾地区全民健保的报销数据,研究者可以深入挖掘。

    

让患者参与卫生技术评估

  

  为了让HTA更好地体现全社会效益,听取患者意见,甚至让患者直接参与评定(appraisal)是一种办法,这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在此方面,韩国再次先行一步。从今年1月开始,负责药品报销评定的国家医疗保险政策评审委员会(NHIPRC)中加入了一名来自韩国患者组织联盟(KAPO)的代表,直接参与到药品报销的决策中。中国台湾地区也已通过立法保障患者参与卫生技术评估的权利,但是目前还在摸索政策框架,提议之一是让卫生技术评估专门机构负责收集汇总患者意见,写成报告在药品报销评定时作为参考依据。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准确地综合患者意见呢?不少业内人士依然持保留意见,主要顾虑一是如何平衡患者意愿与科学研究证据,二是患者组织与药品厂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正如国立台湾大学蒲若芳博士所指出的,虽然道路崎岖,却已无可避免地让患者参与卫生技术评估。与此同时,在本届亚太会议上可以看到,一些药企,如杨森亚太集团已经开始尝试拟定“患者视角的价值信息”了。

  

  总的来说,为提高卫生技术评估的公信力,以求实现全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可以在提高药物经济学和效果研究质量的同时,听取患者意见,让患者更多地参与决策。从本届会议上的讨论来看,如何整合这两方面的力量,形成正面互动而非相互对抗,将会是今后几年亚太地区市场准入研究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社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心)


■编辑 慕欣

上周阅读TOP 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