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跨国药企全球高管加入本土创新药企!“抢人”秘诀何在?

医药经济报


  3月1日,歌礼制药对外宣布,任命李正卿博士为公司首席医学官兼大中华地区研发总裁,直接向董事长吴劲梓博士汇报工作。加入歌礼前,50出头的山西人李正卿自2011年开始在默沙东担任全球副总裁兼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

  

  外界猜测了整整10天。自李正卿博士将寻求外部发展机会的消息传出后,有关其去向的传闻总算能真正确认眼神。据了解,他在默沙东中国负责建成了一支拥有600多名员工的一体化研发组织。在他的领导下,默沙东中国有20多个产品成功获批,仅2017-2018年就有可瑞达、择必达、艾生特等超过10个重量级品种在华获批。一年前,有着20多年专业经验的前礼来(中国)企业及政府事务副总裁陈怡博士加盟歌礼。

  

  随着现阶段全球产业格局、人才和市场占有率的重新调整,跨国药企和中国药企之间的格局分配也在发生变化。  

  

高端人才回流

  

  翻看李正卿博士的履历,拥有超过20年的新药研发经验,包括15年在美国、8年在中国的工作经验。加入默沙东中国前,其曾在百时美施贵宝及辉瑞等公司负责研发工作,并成功开发和注册了多种产品。

  

  “非常高兴李博士在这个关键时刻加盟歌礼。”歌礼制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劲梓说,“歌礼的创新药研发布局正从中国新走向全球新,李博士过往的优秀成就,特别是抗病毒药择必达和艾生特及抗肿瘤药可瑞达的成功研发经验将为公司带来巨大价值和影响力。”

  

  记者年前采访吴劲梓博士时,他就特别强调过对高端人才的渴望,“尖端人才是硬核。”事实上,这种渴望是国内外创新企业的普遍诉求。

  

  谈及此,不得不提第一位担任跨国药企中国区掌门人的本土精英吴晓滨。2月28日,百济神州公布财报称,2018年实现营收1.98亿美元。2018年为支持新药上市后的销售,其在销售和营销及市场准入、商业运营和业务分析等方面招聘了重要人员。

  

  这些重要人员中,吴晓滨当属重中之重。2018年4月,辉瑞中国宣布:在其服务15年的核心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兼辉瑞中国国家经理吴晓滨离职;同样是10天后,百济神州宣布任命吴晓滨为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

  

  吴晓滨的人生堪称传奇。30岁时以最高分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没有继续学术道路,而是出人意料地进入医药行业从最基层的医药代表做起;10年时间,他成为第一位担任跨国药企中国区掌门的本土人士。随后,转战惠氏制药、辉瑞中国,成为执掌跨国药企最成功的中国人。

  

  与吴一同履新的还有原强生中国区招聘总监王子剑,担任百济神州人力部门负责人;原西安杨森副总裁边欣,担任百济神州首席商务官。

  

  此外,2018年,梁怡从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肿瘤业务负责人的位置上离任,随后进入再鼎医药担任首席商务官、大中华区总裁。她虽是医学出身,但从最早在罗氏担任多个商业运营管理岗位到升至罗氏香港肿瘤事业部总监,从施贵宝中国肿瘤业务副总裁再到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肿瘤业务负责人,几乎带领过所有在中国上市的创新肿瘤药商业团队;前阿斯利康全球生物制药高级副总裁巢守柏加盟康希诺出任首席运营官,越来越多跨国药企的本土高管跳槽到中国药企。

  

国内创新“虹吸”原因何在?

  

  人事变动的背后都是精彩的故事。同样是3月1日,赛诺菲宣布贺恩霆博士出任其中国区总裁。由于2018年通过抗癌药谈判、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和对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的严格管控等政策,中国的药物市场结构进一步向创新方向调整,中国市场成为药企增长引擎的趋势越发明显。

  

  人事调整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又到了比谁家药卖得好的时候。截至3月1日,大部分跨国药企发布了2018年财报。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十余家制药巨头总营收超过5000亿美元,但总体来说,各家营收、净利润、研发投入增长平缓,基本告别了两位数高速增长时代。

  

  此外,吴晓滨此前对媒体的一番解释也颇具代表性:“辉瑞在业界做的非常好。无论是生产研发还是商业化、合规性都很好。辉瑞在中国人才济济,团队团结且战斗力强,但这个时候对我个人的挑战越来越小。有那么多能干的同事,我需要有另外一个让我激动的目标。”

  

  请注意,“激动”二字无疑将这群高端人才的心态反映得淋漓尽致,这就不难读懂跨国药企高管选择加盟中国企业的心声。记者观察这种现象发现,从2018年以来,辉瑞、拜耳、GSK等跨国药企加入到裁员、换帅、战略调整的大军中,2019年的趋势有增无减。

  

  反观中国,国内医药创新环境逐步成熟,国家、企业以及市场各方面都认识到了研发创新的重要性,而且相关政策和市场大环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尤其是在创新研发、产品商业化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均拥有丰富经验的跨国药企高管纷纷回到国内企业大展拳脚,他们需要更具挑战力的职业赛道。

  

  而这条职业赛道,在中国越来越宽。不少中国创新药企业有了资本背书后又亟待吸纳高端人才。市场人士分析,“从过去‘轻研发重销售’逐步向更加均衡的模式进行转变,加上中国药品审评审批机制的变革、更多优秀人才的引进和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支持程度的加大,中国从创新产品研发到销售整个过程都为高端人才回流创造了条件,未来更值得期待。”

  

  年前《医药经济报》集中走访了国内主流的创新药企,集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企业管理与运营的全面型尖端人才紧缺是它们的共性所在,相信这样的人才流动还会加速上演,跨国药企高管以医药产业全球化发展视野必将助力国内创新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点击回顾


 从没人投到独角兽,下个5年吴劲梓要带领歌礼制药做什么?

 杜莹:不设天花板的自我江湖

 鲁先平:微芯每一个选择都很实在

● 王春河:双抗研发的喜悦与挣扎

● 科学家+企业家:俞德超的情怀和信达的使命

● 技术咖王义汉:治愈血癌,底气何在?

● 先行者周明东:基础研究才有First-in-Class

● 杨代常:种出“人血清白蛋白”不是科幻

● 叶伟平:“夫妻档”的绿色制药梦想

● 陈力:第三代糖尿病药物研发不走寻常路

● 王锦刚:被做药“耽误”的投资达人

 徐霆:从凝血Ⅷ因子到PD-L1抗体,自主研发的两次变轨

● 夏瑜:提前布局,PD-1试图差异化超车

● 钟黎蕴华:20年磨一剑,哈佛跨界生让“全球新”中国首发

● 闻晓光:专注口服缓控释制剂,剑指美国新药证书歌礼制药



■编辑 陈雪薇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