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壁者:是谁为我们默默负重前行?

康刻尔制药

2018年4月13日,

美、英、法在叙利亚的国土上,

投下了110枚导弹,

这座古老的城市瞬间变得面目全非,

生灵涂炭,

而今天战火中的叙利亚,

不禁让我们想起,

当年焦土中重建的新中国,

同样弱国无外交,

同样列强环伺孤立无援,

可为什么今天美国敢攻打叙利亚,

当年却不敢打中国呢?


那是因为有这样的中国人存在,

铸造了11个月里独立研制出氢弹的神话,

更因此促成中国回到联合国席位的壮举!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氢弹,

就没有今天腰杆挺得直直的中国!


他,就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因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在28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直到1988年解密。


连妻子孙玉芹20多年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如果不是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是为中国设计氢弹的人。


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


01

天才少年,赤字一腔报国情


1945年8月6日,“死神”一箭射中了广岛心脏,原子裂变的巨大火,像是魔鬼一样在广岛上空翻滚,波及之处,灰飞烟灭!

全世界第一次见识了这种能在极短时间内,摧毁一座城市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


被投放原子弹后的日本广岛


于敏一面被核武器震惊,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1946年,他决定从北大工学院转到理学院物理系,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


仅仅3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理学院院长

张宗燧的研究生,更是凭借超强的记忆力、超群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让整个理学院为之惊叹。


1951年,他的命运已经随着战争时局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开始发生转变,在北大当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被神秘地带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近代物理研究所。


接待于敏的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彭桓武先生。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核科学事业奠基人彭桓武


02

中国面壁者


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深藏不露。一切伟大的事业,也是如此。


隐藏在崎岖重叠的西南大山环抱中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也被熟悉的人尊称为“核九院”,这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所有人。


这支隐秘强大的科研力量已默默存在了近60年,他们用强大科研实力实现了原子弹、氢弹、核武器小型化等一系列重大跨越,保障和支撑着我国的战略核威慑能力,成为奠定我大国地位的“定海神针”。


他们是大山深处的潜伏者,是真正的面壁人。


曾经,一群又一群名校精英看了招聘启事,前来勘察。到绵阳走了一批,到县里又走了一批,剩下的,发现到县城后还得往山里再走好几十公里,又有一批忍无可忍地回头离开了。


于敏,属于逆流而上最终留下来的人。


03

“百日会战”:跪在地上做研究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速度世界第一,这是什么概念?


美国花了7年零3个月;

英国花了4年零7个月;

苏联花了6年零3个月。

并且,我们抢在了法国前,为此,当时的戴高乐总统怒拍桌子。


“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评论。


巨大的成功背后,却是简陋,再简陋!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



1965年9—11月,上海。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


这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04

氢弹成功爆炸,他回去就睡了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他早已成竹在胸。


“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05

为了真理,他曾拍案而起


1971年,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


由于某型号试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被军管会定性为“理论长期脱离实际的恶果”,进而在“学习班”上对理论部横加批判。



时任理论部副主任的于敏分析出实验失败是技术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并从模型和原理上提出修改设想。


然而,这却完全违背了军管会定下的表态基调,在变本加厉的威逼胁迫下,一向温文尔雅的于敏竟拍案而起,“我不会同意你们的说法,那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


事后,他对一同工作的胡思得说:“顺了他们的意思,的确很好过关。但那是对不起真理,经不住历史考验的。”


事实胜于雄辩,后来按照于敏的改进建议,实验得到技术上的修正并实现了成功。


06

婉拒“氢弹之父”之称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他还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15年后,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坐在轮椅上的于敏,华发稀疏 , 略有驼背,满脸谦逊慈祥,回顾自己一个甲子的科研历程。于敏淡然地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

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

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于敏,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

一个绝密30年的名字,

一个铸核卫盾一甲子的传奇,

一辈子心甘情愿为国家、

为人民保驾护航的民族脊梁!

“愿将一生献宏谋”


1月16日

“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在京去世

享年93岁


正是因为有像于敏这样的“灵魂人物”

今天盛世中华

祖国的和平与安定,繁荣与强大

我们才有幸福生活、才有机会追逐梦想

为天下糖尿病患者,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国之脊梁,走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北京日报等

小康的都乐宁—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Ⅱ),采用新型控释技术,12小时恒速释放、24小时平稳控糖,提高糖友生活质量!

长按二维码关注小康

更多健康知识资讯等着你哦

推荐阅读:

1、中国糖尿病最高学术盛会,康刻尔备受瞩目

2、致敬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中国医生

生命在于运动


一言不合,就给我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