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研究“14天”红线的来龙去脉

医药经济报


立刻扫码!

牵手医届大咖

聚焦学术前沿

请关注医药经济报

子号“免疫时间


来源:免疫时间


  轰动全球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让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在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的“14天”红线规则,即在胚胎细胞上开展的任何体外研究不能超过14天。


  长期以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自觉遵守这个“14天”规则,在14天之前将用于试验的胚胎细胞摧毁。到目前为止,这个“14天”规则依然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
谁规定了“14天”?
//


  1978年科学界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受精的孩子在英国曼彻斯特总医院诞生了。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件与基因编辑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技术,但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多伦理方面的质疑和讨论。


  为此,1979年美国国务院健康教育和福利部的伦理顾问委员会在咨询各方面专家后,制定了第一个“有关人类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支持文件。这个伦理委员会成员包括来自哈佛大学、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负责人,法律人士,社会团体负责人以及从业医生。文件围绕体外受精等胚胎研究和临床中的科学、法律、伦理以及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尽管当时的科技水平还非常有限,但是科学家们已经预见到有一天我们会超越体外受精,对胚胎细胞进行修改。虽然这个文件支持对胚胎开展必要的研究工作,但规定这类工作必须在“胚胎”转为“胎儿”之前终止。对于这一点,不同专业的科学家们的观点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


  1982年,英国成立人类受精与胚胎委员会(Warnock委员会)进一步提出,把胚胎细胞研究体外研究时间限制在胚胎受精完成后发育的第5~11天(胚胎植入子宫之前)。1984年,Warnock委员会根据生育生物学家Anne Mclaren的建议进一步制定了14天期限。而这一期限被认为是一个有感知的个体开始形成的时间。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接受了这个“14天”规则。2003年中国科技部和卫生部也联合发布《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指导原则》,规定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不能超过14天。


  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后,有“专家”宣称所谓的“14天”规则完全是因为受到西方宗教的影响而制定的,并因此呼吁抛弃这个规定。对于这个观点,最好的回答就是请这个“专家”重新读一遍各国规定的原文。


//
为什么是“14天”
//


  制定一个适合在人类胚胎中开展科学研究的时间段,需要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生命从何时开始?只有在形成受精卵后和科学地认定生命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才是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的合乎伦理的时间段。


  目前的14天规则,是把胚胎细胞研究限制在胚胎“原始条纹”(Primitive Streak)形成之前。“原始条纹”是胚胎发育中一个很关键的时刻。在这个阶段之后,我们的胚胎就会开始形成身体的中轴,分出头和脚的方向。因此,此时终止试验应该说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时间点。


  相关的考虑还有,神经系统会在14~17天时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意味着“自我”概念的开始。具有神经系统的胚胎应该可以感受到刺激。同时,心跳也发生在胚胎发育的第16天,很多人也会认为这是明显的生命开始的迹象。因此,必须在心跳发生之前终止任何以研究为目的工作。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部分胚胎在这个时间点之前有可能分裂称两个独立的“双胞胎”。因此也只有在经过了这样一个可能分裂的时间点后,我们才有可能确定将会产生一个还是两个生命。


  事实上,自开放胚胎细胞研究以来,绝大多数体外研究都不超过一周时间。只是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包括中国科学家)才发展出在体外培养达到12~13天的技术。但是,在最近的事件之前,所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都严格遵守这“14天”红线,从未有人企图“越雷池一步”,尽管在技术上这一点已经不再是一个壁垒。


//
“14天”红线可以打破吗?
//


  目前的规定是把“伦理安全期”定在受精后14天,因此讨论集中在是否可以把体外试验的限制扩展到21天、28天,甚至35天。因为在这之后,体外试验就不一定需要了,很多工作可以通过检查早期流产胎儿开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在14~35天之间确实存在有一个科研的“盲区”。打破“14天”限制有一定的科学需求和合理性,但是,除非有重大的技术方面的突破,这里的伦理界限目前依然很难界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4天”红线有可能得到一个合理的修正。但在这之前,“14天”红线依然是个不可逾越的底线。


编辑:余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