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入冬!4+7带量采购刮起医代寒冬!

医药人那些事

来源:赛柏蓝



昨日(12月6日),4+7城市拟中标结果在业界疯传。价格降幅之大,令人大跌眼镜。

 

最低报价1毛5,最高降幅96%

 

据知情人士提供的信息,将拟中标价与其近三年的最低中标价对比,竟然有品规的降价幅度高达96%(与该产品近三年平均价对比),且超过半数品规降价幅度在50%以上。


具体品规拟中标情况:


在4+7城市带量采购的31个品种中,多数都由原研药占据着50%以上的市场。但是,拟中标结果却只有阿斯利康和施贵宝两家外资企业中标。


目前很多外企都在重心转移,专注创新专利药的销售,而原研药的销售在逐渐减弱。接下来国家带量采购,如果竞价过于激烈,降价幅度过大,原研药厂家有退出带量采购的可能,去做好剩余30%~40%市场,以及院外销售。

 

现在来看,确实也如此。4+7城市带量采购成功把原研厂家挤了出去,基本上实现了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替代原研,但是,却没有实现原研药降价。成功的把国产仿制药的价格又一次压低,甚至低得价格只有一毛、两毛一片,而原研药的价格体系还好好的,并没有被打乱和破坏。


4+7带量采购的影响

 

透过国家4+7采购文件,以及上海的补充文件(目前唯一发补充文件的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对待4+7带量采购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降价的渴望是强烈的。


不仅4+7项目内的品种需要按最低价或较大降幅来体现降价成果,在此基础上,还将对未中选者,以及同通用名下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在标品种的进一步打压。


最终形成三个不同的群体,三种命运,三个价格:


  • 原研或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以极低的中选价采购;

  • 未中选的上述品种以较低甚至按中选价继续采购,但数量不超过中选者;

  • 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在标品种,价格低于中选价采购。


由此,我们也进一步看到了4+7的意图,醉翁之意不在酒,或者准确的说目标远不是31个品种背后的符合申报条件的厂家,范围不经意将扩大了,价格也进一步降低了。或许,我们进一步推论,上述三个价格,哪一个是最终可以确定的医保支付标准呢?答案也许就在这其中。


而对于药企来说,未中选的企业也许避免了一次较大幅度降价的损失,但今后降价是不可回避的,只不过时间推迟而已。


未来仿制药厂家拼的是生产成本、价格、质量和品牌,在市场上,准入决定未来的采购和销售。在这趋势发展过程中,销售职能不断被淡化,仿制药最终会回归制造业赚取生产环节的利润,而创新药则进一步服务于临床,从创新、服务中获取利润。


而且,目前确实有药企在撤销医药代表队伍了。近日,据第一财经报道,优时比中国区总经理吴昕表示,优时比已近不再设置医药代表职位,原来的医药代表转变为医药信息伙伴。

 

再来看看带量采购没中标的产品。实际上,没有中标的产品,必须面临与原研药、未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一同争夺带量采购之外剩余的市场,它们除了要拼价格,拼推广能力,而且是在有限的市场里面激烈厮杀。随着竞争的日益白日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被淘汰。

 

有业内专家曾表示,本次国家医保局主导的11城市带量采购,其中一个设计的思路就是:

 

节省医保基金,在保障药品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药价,促进仿制药替代原研,通过降药价和保用量,大幅降低药企销售成本,减少药代人数。


制造的归制造,服务的归服务。寒冬凛冽,活下去才是最根本的,医药人想好转型之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