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急救知识哪家强?市急救中心最在行!看急救人教你如何正确拨打“120”

扬州卫生计生

日前,扬州市急救中心迎来了几十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市急救中心通过讲解、参观、体验等形式了解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据介绍,把握好“黄金救援4分钟”,关键时候可以救人命。

学习急救知识要领

      “小朋友们,如果你身边有人突然出现心脏骤停,你们知道应该怎么办吗?”

      “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

      “不完全对,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来说,实施急救只有‘黄金4分钟’的时间,过了这个时间被救活的成功率就很低了。然而,受路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专业人员很难在4分钟以内赶到。因此,在拨打完急救电话后,身边的人对病人实施正确的急救很重要。”

      在市急救中心体验馆,工作人员从如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讲起,随后带领小学生及家长到急救中心指挥中心参观,并进行真实模拟拨打。还进入体验中心,为大家讲解生活中踩踏、摔伤、溺水等几种意外事故的正确急救方法。最后,还重点讲述了对心脏骤停人员如何进行急救及心肺复苏的正确步骤和动作要领。

如何正确拨打“120”

从今年6月份开始,市卫生计生委、市机关工委、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红十字会联合启动“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行动——人人学急救。”采取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方式,定期组织各个学校的学生到市急救中心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是市急救中心向全民普及急救知识的一项具体举措。从急救知识抽样调查来看,部分人员对急救知识掌握的并不多,有少部分市民拨打急救电话的方式不正确。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拨打急救电话就是拨打个“120”,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拨打“120”过程中,首先要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头脑要保持清醒,讲话要清晰,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自己想告诉对方的信息。会说普通话的一定要用普通话讲述,让接听急救电话的调度人员便于准确地得知现场信息。

在通话过程中,要说清楚地点,比如接车选择的路口、公交站台、大的建筑物等有标志性建筑的地方,要说清楚症状和伤情,仔细准确地回答调度人员的提问。

挂完电话后,还要保持电话畅通以便和调度员在等车途中进行沟通和指导急救措施。

等待过程中,不要过于着急,见到救护车要主动上前招手示意。而且,不要轻易挪动病人,以免影响病人的救治。中途如果不需要救护车时,还要及时告知指挥中心,避免资源浪费。

延伸阅读

我市急救体系建设进展如何?

--建成覆盖城乡的医疗急救网络体系

建成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开展“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行动——人人学急救”,在全社会普及急救知识是我市提供基本急救能力普惠化服务,提高急救服务水平,推进急救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而更重要的是有制度的保障。

2017年10月31日,市委书记谢正义在市委常委会上强调:要依托18个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城乡提供基本急救能力普惠化服务,进一步提高扬州城市的急救服务水平。

2017年12月8日,谢正义在《扬州快报》上批示:急救转运体系要加强,同时对医院的急救方面的能力提高要提出意见。

1分钟调度、2分钟出车,农村15分钟到达,城市8分钟到达……打造“15公里半径医疗急救圈”,是我市“十二五”期间实施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为此,我市加大财政投入,科学谋划。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统一管理、快速可及的“15公里半径医疗急救圈”,实现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无缝救治”。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33个急救中心、站(点),逐步完善了城乡医疗急救三级网络功能,其中,农村急救点的建立极大方便了农村居民,为抢救生命赢得了时间。

如何进一步优化“15公里半径医疗急救圈”?

-- “互联网+急救”,加强软硬件建设

今年7月,市急救中心主导开发的“微急救”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开通启用,市民遇到需要急救的紧急情况只需一键呼救,急救人员就能迅速定位求救人的位置信息。

此外,“微急救”平台还提供救护车甄别、急救培训预约、急救微课等多项服务,市民还可通过平台了解急救常识,提升急救能力,体验到“互联网+急救”带来的便捷。

据介绍,为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医疗急救服务的需求,市急救中心将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急救能力;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布局更加科学、完善,提升现有车辆、装备水平,增强队伍建设,构建“院前—院内急诊—ICU一体化”的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及时抢救生命。今年在18家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基础上,建成18家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急救点,全市达到38家急救点。

    综合:扬州市急救中心、扬州日报、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