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林格殷格翰与清华大学将联手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对抗感染性疾病

医药魔方数据

9月2日  勃林格殷格翰与清华大学共同宣布,双方将合作研发针对感染性疾病的免疫疗法。科学家们将在新建的清华大学-勃林格殷格翰感染性疾病免疫治疗联合研究中心内携手合作,利用免疫调节机制来对抗感染性疾病。这项合作将结合清华大学在感染与免疫研究领域的专业领先性与勃林格殷格翰在肿瘤免疫和免疫调节领域的综合研发经验,并借鉴其在创新疗法开发上的丰富经验,致力于满足患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签约仪式现场


包括下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性或细菌性肺炎)在内的感染性疾病是全球死亡率与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中国,慢性乙肝肺结核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针对病原体的治疗与疫苗接种大大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影响,它仍是人类健康一项重大挑战。并且,随着耐药性的增强,直接作用于病原体疗法的有效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过去三十年里,全球没有开发出新的抗生素类别。许多疗法无法帮助患者痊愈,导致大量患者处于长期持续感染的风险中。


与癌症相似,许多病原体会抑制或调节其宿主的免疫系统,从而逃避免疫防御。免疫系统激活疗法已经给癌症治疗带来了重大突破,它同样有望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类似的全新机会。


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教授表示:“勃林格殷格翰一直遵循“创新展现价值”的企业精神,这体现了企业本身为社会造福,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原动力。对清华大学来说,创新力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

 

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教授


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教授表示:“勃林格殷格翰在免疫肿瘤学与创新药物发现及临床开发领域拥有领先实力,而我们在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免疫调节方面拥有领先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实力。我们非常期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满足患者大量的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教授


 “通过联合研究中心,我们的科学家将有机会与清华大学杰出的科学家们携手研究,探索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疾病领域的新型疗法。这项伙伴关系使我们有望找出应对尚无治疗手段的感染性疾病的全新解决方案。 ”勃林格殷格翰发现研究负责人、高级副总裁Clive R. Wood博士评价道。

 

勃林格殷格翰发现研究负责人、高级副总裁Clive R. Wood博士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人用药品业务负责人Dirk van Niekerk(冯耐德)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潘大为先生说:“我们与清华大学的合作进一步体现了公司对支持在中国开展研发的坚定承诺,同时这也肯定了中国在多个科研领域所取得的领先地位。”


这项合作是勃林格殷格翰“跨边界研究”(RBB)部门及肿瘤免疫与免疫调节部门共同发起的一项举措。免疫感染是勃林格殷格翰“跨边界研究”部门的全新焦点领域。迄今为止,“跨边界研究”也重点关注基因疗法、再生医学以及微生物组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

 

合作揭牌仪式


基于这项新的合作,勃林格殷格翰将进一步扩展其在亚洲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活动。通过将前沿科学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公司致力于开发下一代突破性疗法,满足患者大量的未尽医疗需求。


关于勃林格殷格翰


勃林格殷格翰成立于1885年,至今仍是家族企业。公司是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之一。在人用药品、动物保健和生物制药合同生产三个业务领域,全球约5万名员工每天都在努力通过创新展现价值。2017年,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实现净销售额约181亿欧元;研发支出超过30亿欧元,相当于净销售额的17%。



关于清华大学医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于2001年10月25日。自2016年9月,国际著名免疫学家董晨教授担任医学院院长。医学院目前下设四个科系:基础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临床医学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经过十六年的发展,清华大学医学院已建立起成熟的医学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并建成拥有强大科研创新能力的顶尖师资队伍。基础医学系在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与感染病学、肿瘤生物学等基础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尤其在感染性疾病及免疫治疗领域不断拓展,建树颇丰,在顶级国际学术期刊频频发表高水平论文。



关于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