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湿”的季节,中医教你打开身体的干爽按钮

金世堂医药


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在各种除湿大法中,喝红豆薏米汤是大家常用的方法,泡豆熬汤一气呵成,好像这一碗下去就能药到病除。煮锅红豆薏米汤就想打发所有湿气?别太天真。


关于除湿,你做错了3件事


处暑刚过,暑热未散、加上时有秋雨,湿热并行,正是该除湿的季节。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盲目祛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以下3种说法,就是中医门诊中最常见的祛湿误区。


误区一喝薏仁红豆水最有效


有些女性是容易上火体质,如果也坚持喝薏仁红豆水,不仅起不到祛湿作用,反而会招来口舌溃疡。



《黄帝内经》记载“寒者热之”,寒性疾病要用温热的方药治疗。湿邪分湿热和寒湿,薏米祛湿虽好,但有一定寒性,红豆性平,整个方子偏寒。


薏米红豆水只适合症状不严重的湿热体质,喝了薏米红豆水把湿气压下去,好像症状减轻了,但却可能伤了脾。


脾胃运化食物需要阳气,若寒湿体质的人常吃薏米,反而会损伤阳气,抵抗湿气的能力越来越弱。


误区二吃辣发汗可祛湿


很多人认为,四川、湖南、重庆等地的人爱吃辣,是因为能发汗祛湿。



这些地方气候潮湿,吃辛辣食物可以发汗,但中医认为湿气大多与脾的运化有关,和出汗关系不大,所以健脾利湿更为重要。


日常可以食用茯苓、陈皮、红枣等温补食材;平时多汗、反复感冒的气虚患者,可吃山药和大枣。


误区三便便容易“”就是湿气重


大便不成形、黏稠只是体内有湿气的外在表现之一。脾喜燥恶湿,如果体内湿气太重,脾脏就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脾不好时,消化吸收就差,容易出现口中黏腻不爽、上腹胀满等问题;但并不是只要便便容易粘在马桶上就和湿气重有关。


给3种体质开张“祛湿方”


祛湿前一定要先辨清体质,不同体质的“湿”表现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1

寒湿体质


这类人怕冷,稍吃寒凉食物就会感到胃部不适,舌苔白厚腻,可通过以下方法温阳散寒,健脾化湿。


●花椒水泡脚


将20克花椒放入纱布口袋,加水煮40分钟后,泡脚20分钟。


双脚被誉为人的“第二颗心脏”,密布着六大经脉和穴位,花椒性辛温,《本草纲目》称其可“散寒除湿,解郁结”,温阳散寒祛湿力强。



需要注意的是,水温要控制在40℃左右,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水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


●喝茯苓陈皮茶


取茯苓5克、陈皮2克,洗净后,用热水浸泡10分钟,代茶饮。


《用药心法》中说“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陈皮味苦辛,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


2

湿热体质


这类人表现为怕热,容易长痤疮,急躁易怒,口苦口臭,舌质红,舌苔黄厚腻,可通过以下方法清热祛湿。


●喝黄芩茶


取黄芩5克、山楂10克,煎煮10分钟,再放入陈皮、荷叶各5克


黄芩是《清宫医案》里最常用的药材之一,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力强;《本草纲目》称山楂“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荷叶可清热解暑、陈皮理气燥湿,共同达到清利湿热的功效。


●按压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中。每天按压2次,每次5分钟,能健脾清热利湿。


3

寒热皆有体质


这类人既有寒湿表现,又有湿热表现,既怕冷又容易上火。采用两种或多种祛湿食材组合使用,可避免过于寒凉或温热


●来杯辛凉饮


取薏米30克、藿香3克、佩兰3克、白豆蔻仁3克,将薏米煎煮半小时,然后用薏米水冲泡另外3种原料即可。



《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藿香味辛,性微温,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佩兰味辛性平,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白豆蔻仁味辛性温,可化湿行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