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目前泉州尚未发现过锥蝽,也未发现市民遭锥蝽叮咬的病例

罗溪计生家园

7月5日,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

刊登了一篇题为《我们需要你帮忙,找虫!找人!》的文章,

呼吁当地民众捕捉一种名为锥蝽的虫子。

届时,

当地疾控部门将以每只8元的悬赏金,

向捕虫者提供奖励。


▲截图和图片来源 广州疾控i健康


小编也赶紧转发提醒大家

8元一只,已有城市悬赏!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被咬可致命!

      昨天,

       有市民致电泉州晚报社24小时热线96339反映,

       其在自家阳台抓到一只疑似锥蝽的虫子。

       她十分担心家人被咬,

       并因此感染有“新型艾滋病”之称的锥虫病

       为此,

       记者前往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

      经证实,该虫子并非锥蝽,且目前泉州尚未发现过锥蝽,也未发现市民遭锥蝽叮咬的病例。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还表示,锥虫病不是艾滋病,市民不必过于恐慌。

01

市民在阳台上活捉一只疑似锥蝽虫

      近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发文,呼吁居民找锥蝽,且悬赏八元一只。家住丰泽区冬梅社区的张女士关注到该新闻的同时,她更关心的是虫子背后的信息。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后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堪称“新型艾滋病”。

市民抓到疑似锥蝽

      “我家里有两个小孩,我的小儿子还特别喜欢抓蚂蚁等昆虫来玩。去年还被蚂蚁咬到,眼睛都肿了。”张女士说,看到这个新闻后,就十分留心家里的“飞禽走兽”,没想到昨天就在自家阳台的花盆边上抓到了一只与锥蝽十分相似的虫子,为了“验明正身”,张女士将其装进玻璃瓶内。“这虫子看来来很像锥蝽,而且会飞。白天的时候一动不动,到了黑暗一点的地方就活跃起来。”

市民抓到疑似锥蝽

      忧心忡忡的张女士将其抓到的虫子交至记者手上,希望可以验证该虫子是否就是锥蝽。“如果是锥蝽,那虫子为什么会出现在我家里?小孩会不会被咬过?对身体是否会有危害?”

02

虫子并非锥虫 虚假一场

       带着张女士的一系列疑问,记者来到了泉州市疾控中心一探究竟。该中心地方病慢性病与寄生虫病防制科工作人员反复甄别该昆虫的外形,并向福建省疾控中心相关专家请教核实,确认该虫子并非锥蝽。


市民抓到疑似锥蝽

      据介绍,锥蝽,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成虫体长25mm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该工作人员说:“市民抓到的昆虫,体态虽与锥蝽十分相似,但体长还不到10mm,且翅膀颜色几乎为黑色,腹部侧缘也没有红或黄斑,可以排除锥蝽的可能性。”

      据该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福建省疾控中心一直在研究锥蝽的相关课题,希望可以了解锥蝽在福建的分布及其带虫情况,为预防锥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该工作人员还说:“如果居民看到疑似锥蝽的昆虫,可以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其抓获,用矿泉水瓶或其他带盖容器装好,带至泉州市疾控中心鉴别。或者,可致电告知发现疑似锥蝽的相关位置,由疾控中心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03

科普一下:锥虫病并不是艾滋病

锥蝽

       据了解,美洲锥虫病是巴西一位叫恰加斯的医生在1909年首次发现的,因此也叫恰加斯病,是由一种叫做克氏锥虫的寄生虫引起的一种可能威胁生命的疾病。它的病媒是锥蝽。人被叮咬后,拍打时会把锥虫的粪便或尿液抹到叮咬处、眼部、口腔或任何皮肤破损处时,锥虫就这样进入了人体。由于确诊率低,无疫苗可以预防,并且到病程晚期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有学者把它称为“新型艾滋病”。

      “锥虫病并不是艾滋病,市民不必恐慌。”该工作人员强调,美洲锥虫病并不是艾滋病,这种疾病是一种依靠锥虫叮咬传播的疾病,艾滋病则是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和血传播。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而锥虫病的病原体是克氏锥虫,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且并不会像艾滋病一样流行传播,也不会通过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

      锥蝽只是锥虫病的传播媒介,但并不代表所有锥蝽都携带锥虫。该工作人员表示,若市民被疑似锥蝽叮咬,若发现异常定要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来源:泉州晚报

本文转载自“泉州计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