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村医】“第一村医”段艳蕊:为民着想排忧解困

淄博卫生

  离派驻期结束竟然只剩一个月了,文昌湖区商家镇白家村“第一村医”段艳蕊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自去年11月来到村里,几乎每个工作日她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前段时间,她和同事张文娟在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帮助下,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先后为4名精神、智力障碍患者办理了残疾证,最近又在忙着为村里患有脑梗塞半身不遂的村民办理残疾证奔走忙碌。“村民对疾病知识缺乏,不知如何防治疾病和日常护理。乡村真的需要‘第一村医’,我想尽自己所能为村民多做些事情。”段艳蕊说。

  自从来到白家村驻点,段艳蕊就扑下身子实实在在为村民服务。村里有位大娘患脑萎缩14年,生活多年不能自理,不能说话,由于长期卧病在床,生了褥疮。段艳蕊应家属要求上门送医时看到,老人骨瘦如柴,面无血色地僵卧在床上。走近床前,虽然戴着口罩,她依然能闻到一股恶臭。正在这时大娘拉了,段艳蕊没有嫌弃,帮大娘清理粪便后,翻身看她身上的褥疮,却被吓了一跳。只见大娘后背多处大面积褥疮,渗出液不断往外流。段艳蕊一边清创消毒,一边向其家人宣讲褥疮护理知识,“如果早点了解预防褥疮及护理相关知识,或许大娘能少受点罪。”段艳蕊帮忙联系专家会诊并时常进行随访,遗憾的是大娘终因病情严重年前去世。

 

  去年12月的一天下午,段艳蕊上班路上遇到一位中年男人,问他和家人有没有查血型、做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升级,他说自己做了,老伴有病出不了门没做。问清名字和地址后,段艳蕊主动入户走访,得知其妻孙立华患有脑血栓、高血压,右侧肢体活动受限。“我一进门见她坐在床边,棉袄掉在脚边的地上,她想够却够不到,满脸的着急样,我立马弯腰为她捡起棉袄,抬头时,她便哭起来了,嘴里吐字不清的说着:‘我不能了,做啥也不中用了’”。说起这些,段艳蕊依然有些难过,得知孙立华日常没有服用降压药,她连忙给她丈夫做相关知识宣教,告知规范服药的必要性,家庭护理的重要性。

  “入村后类似情况不少,都是因缺少疾病相关知识造成的,我尽可能地为村民讲知识,但有些村民说:查出病来还要治,得花钱,厉害了就不治了,死了利索。”说起这些,段艳蕊心痛不已。随着与村民的接触逐渐加深,她认识到村民的理念虽急需改变,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钱。

  在走访中段艳蕊发现,不少村民患有尘肺病,原来以前村子周边都是洗沙厂、沙岩矿、耐火材料厂等单位,很多村民曾到这些单位做临时工,由于在有粉尘的环境中工作时间比较长,导致患病。尘肺病属职业病,但尘肺病发病在多年以后,患病村民没有长期的固定单位,没有劳动合同、岗位证明等相关资料,提供不了职业史因而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助。许多村民发病后不能劳作,失去了经济来源,家庭因病返贫。

  段艳蕊与大爱清尘基金会志愿者、同为“第一村医”的李广益医师等人多次去患有尘肺病的村民家调研,并进行一般健康检查和健康知识宣讲,对日常用药和病情康复给予指导和建议,积极为村民申请医疗援助。白家村村民毕桂芝、陈德宝夫妻均患有尘肺病,且已丧失劳动能力。毕桂芝病情较重,已出现呼吸衰竭,日常只能靠呼吸机维持呼吸,丈夫陈德宝1年前也查出同一种病。今年3月,毕桂芝收到“大爱清尘”基金会捐赠的制氧机一台,陈德宝也得到了“大爱清尘”基金会的医疗援助,能够到定点医院接受专业治疗,患者家属给段艳蕊送来了锦旗,上面“为民着想 排忧解困”8个大字凝聚着这个几乎濒临绝望的家庭对她的感激,也道出了段艳蕊作为一名“第一村医”的追求。




供稿: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编辑:刘慧灵

校稿:高丽

发布:刘慧灵


相关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