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雪,宜进补。

CCTV4中华医药

今日大雪

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大雪。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




御寒防病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开始变得更为寒冷,大风、大雪将会经常出现,所以这时我们应注意风邪和寒邪的侵入。头颈部、肩背部、胸腹部、足部这几个部位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袭,更应重点加强防护。因此建议大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根据需要提前准备好帽子、围巾、披肩、长袜、风衣、外套等御寒衣物,及时添衣保暖。


    另外,有些人因天冷怕寒,冬天睡觉时总爱多穿些衣服。其实这样做不利于健康。人在睡眠时大脑、肌肉进入休息状态,心脏跳动次数减少,肌肉的反射运动和紧张减弱,中枢神经活动减慢,此时脱衣而眠,可很快消除疲劳,使身体的各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若和衣而眠,无疑会妨碍皮肤正常的“呼吸”和汗液的蒸发。衣服对肌肉的压迫和摩擦还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体表热量减少,即使盖上厚被子,也会感到寒冷。因此,在寒冷的冬天不宜穿厚衣服睡觉。






温润滋养

    大雪时节,寒风凛凛,由于气温较低,阳气受遏,人体抗寒能力下降,可适当补充一些诸如牛肉、羊肉、鸡肉、虾等温热食物来抵御寒冷。此类食物富含蛋白质或脂肪,热量较高,具有补脾暖肾、益气养血等功效,是冬季备受青睐的御寒食材。


    不过冬天干燥,在处理此类偏于温热的食材时,应尽量避免爆炒或油炸等烹调方法,也不宜放入过多辛燥香料进行调味。虽然煎炸爆炒、辛辣调味会增加菜肴的香气和口感,但食物因此而燥热倍增,在气候干燥的冬天食用就像一堆干草瞬间着火,极容易出现上火长痘、口舌生疮、咽喉疼痛、便秘出血等燥热阴伤、邪热伤络的症状。


    另外,烹调时还可适当加入沙参、玉竹、石斛、黄精、枸杞子、桑葚子等药材,既美味又滋补,有补益虚损、滋养身体的功效,可助您安然过冬。

小米玉米番薯粥


【材料】小米100克,白米50克,玉米粒30克,番薯100克。


【做法】番薯洗净后削皮切块备用。小米、白米、玉米粒淘洗干净后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加入番薯,小火续煮约30分钟至番薯熟软即可。


【功效】补虚养胃,益气健脾。适合素体脾胃偏虚或大补伤脾后出现食欲不振、大便不畅之人。





泡脚按摩

  “人老先老脚,养生先养脚”,古人认为人有四根,“鼻根,苗之根;乳根,宗气之根;耳根,神机之根;脚根,精气之根”,鼻子、耳朵、乳房是人体精气的三个凝聚点,而双足乃是全身阴精阳气的最终汇集点。


    中医认为,人之先天根于肾,足底的涌泉穴为肾经起始穴位,以一侧大拇指或足跟按揉对侧涌泉穴,每次按摩30~50下,以足心感到发热为度,可起到降虚火、滋肾水,镇静安神的作用


      由于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出汗较少,皮肤易干裂起皱,因此应特别注意足部的防寒保暖,经常用温热水泡洗,外搽一些油脂性的护肤品,以免发生冻疮而加剧手足皲裂。





多吃应季食物

    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如蜜桔、柚子、脐橙、雪橙等大量上市,适当吃一些可防治鼻炎,消痰止咳,也可常喝喝姜枣汤抗寒。


    另外,冬令进补的高热量饮食,往往又容易形成积热内生,而这时刚上市不久的萝卜正是清解积热的良药。萝卜又名莱菔,生吃萝卜或榨汁饮用清新爽口,能清热生津防燥,适合肺燥咳嗽、咽干口渴、大便燥结之人;炖熟的萝卜软烂美味,能下气消谷、化痰消导,尤其适合脾胃不和、气胀食滞、痰多不畅之人。

萝卜焖牛腩


【材料】新鲜牛腩500克,白萝卜500克,生姜3片,葱3根,八角5颗,小茴香5克,桂皮5克,香叶5片,柱侯酱、米酒、酱油、冰糖等调料。


【做法】萝卜削皮切块后用水煮3分钟捞出;牛腩切块,用开水氽烫后捞起;生姜切片,葱切段备用。锅内放油烧热后,加入姜、葱、八角、小茴香、桂皮、香叶炒出香味,然后加入牛腩、适量柱侯酱,翻炒上色,接着加水至高出牛腩约50px,再加入适量米酒、生抽、老抽、冰糖,然后盖上锅盖,中小火焖1.5小时,最后加入萝卜,继续煮半小时至牛腩软烂即可。


【功效】温脾暖胃,补中益气,强健筋骨。适合气虚羸弱、筋骨酸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