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逐条解读——第一课

健康计生和谐龙桥

        针对近年来我国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的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进行修订,编制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在此,我们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为大家逐条解读,力求使更多的人能理解和接受健康的生活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第一课

  (1-3条)

      01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还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性是指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承受水平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它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应激能力等心理指标。

       02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健康是责任

        每个人都有获取自身健康的权利,也有不损害和(或)维护自身及他人健康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采取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为主越早越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人生投资。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需要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03

        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

        都与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

        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

        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

        每个人都有

        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

        遵守讲究卫生的社会公德,

        自觉养成节约资源、

        不污染环境的良好习惯,

        努力营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

        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来源:义乌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