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九)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博寿堂中医院

天长地久。

上一章讲了谷神不死,以及何以能不死。不死,也就是说,道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而天地呢,为道所生。既然天地是被生出来的,那么它们肯定就会有一个开始,既然有开始的事物,那么必然的也会有终结。

所以,道德经认为,天地并非永恒不死之物。它也会生,也会死,只是它和万物的生命周期相比,显得是那么的长久。以至于无法来形容天地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只知道,天地宇宙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也不知道它会过多久会死。

从这里看,道德经的宇宙观,是非常先进和超前的。我们所生存的宇宙,既有一个开始,也会有一天终结,中间的过程则极其漫长。这和现代的宇宙学的观测,非常的一致。

为什么天地的生命,会那么的长久呢。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的寿命,之所以能够这么长久,是因为它不自生,所以才能长生。

谷神不勤,故能不死。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

解读此句,关键在“不自生”这三个字上面。很多后世的注解,都解读成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而活,所以才能活的长。这明显不符合现实情况,那么多利他主义践行者,从未有统计数据显示,他们活的比社会平均寿命长。老子真正想表达的,显然不可能是这种庸俗的市井小智慧。

不自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这句话到底在表达什么思想呢。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做个思想实验。如果把万物从天地中瞬间全部撤除掉,天地之间,星辰日月,河流山川,飞鸟走兽,草木虫鱼,人间百态,都消失不见。天地之间,什么也没有剩下,空荡荡的,一无所有。那么现在,天地还是天地吗?不是了,它现在什么都不是,不仅里面没有内容,外面也连个壳子都没有,它还怎么可以成其为天地呢。

老子真正想表达的是这个思想:天地之所以为天地,是因为万物构成了它而已。天地因被构成而存在,它自己,不能抽离万物,独立的存在。

万物一茬茬的生了,又一茬茬的死了。生生不息,这样的图景,离散的片段,古往今来的全部时间合起来,所有的各个方向上无边无际的片段图景都拼接在一起,则构成一幅连续的宇宙长画卷: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如此长久,是因为它并不是自己让自己生存的长久,而是生生不息的万物才构成了它的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句,和上一句一样,几乎后世的解读,都不可避免的庸俗化了。一般解读为,圣人谦让别人,所以才能后发制人的领先别人,圣人能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样解读的太粗俗了。活脱脱的把老子所说的圣人,理解成了个成功学里面的小市侩。

真正的要理解这一句,要结合上一句来理解。

天地无万物之生生不息,无以成其为天地。圣人无百姓之生生不息,无以成其为圣人。如果天地之间,只有一个人,没有人类,哪里还需要什么圣人,又哪里还需要什么天下。没有百姓,没有天下,哪里又需要研究什么治理天下的学问呢。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天地不以己身为身,而以万物为身;所以圣人以不以自身为身,而以天下为身,以天下成其身,方能成天下治。故谓之后其身而身先。

圣人无己,以天下为身,以天下之身,外于一己之身, 是谓外其身。以天下为己身,天下无不治,故能成天下。天下存,则圣人存。天下治,方能成其圣之所圣。

有读者感慨说,道德经里面的每句话,每个字,他都看的很明白,可是就是不懂,老子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的确是这样,单拿出来道德经书里的任意一个字,都不难,难的就是把整本书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领略老子到底想表达的思想。

在后面的章节中,圣人,身,天下三者的关系,还会频繁出现。如果不理清楚这三者之间的真正关联,后面的相关章节都是无法做出解读的。

圣人和天下的关系,是效法天地和万物之间的关系而得出的道理。天地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又是效法道和天地之间的关系所得出的道理。道德经全书里面,都是这样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后世很多人为了解经,自以为是的认为道德经各章节,字词句读之间都是独立成篇的,意义也是孤立的。所以便把章节之间,句读字词之间,互相的颠来倒去的,为了牵强附会出一个离题万里的解读见解出来,是很不妥的做法。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邪,通常被解读成语气词,耶。“这样非以其无私邪? ”一个带语气词的问句,很突兀的蹦了出来,单从语感和语境上来说,这就奇怪的很。说不过去。这里不予取用。本文取邪的本意,为不正之意。

此句,是承接上句而来。圣人后其身,是以无私。圣人外其身,唯外其身,才能对天下不偏不倚,对百姓不厚此薄彼,是以无邪,无邪则正。

后其身,无私,则天下公。外其身,无邪,则天下正。

公则平,正则安。天下长治久安,百姓方能生生不息。天下成其全,则圣人成其身。

圣人之私也,为天下之治也。天下得治,圣人得私。是谓成其私。

不正是因为圣人没有一己之私邪,才能成就其天下大治的大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