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自古由来不新鲜!

吴桥县人民医院


一提到胎教,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现代理论,并且是西方发达国家传入我国的,其实呀,这些观点都不对!

“胎教”一词的发源地可是我们中国哦!我们的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胎教的记载。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到了汉代,各种书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这要比希腊学者、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胎教观点还要早。

那我们古代的胎教理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古代关于胎教的记

早在《列女传》中就有胎教论的记述:“古有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哗,不食邪味,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替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除此之外,《列女传》中还记录了一个医案:“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唯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为了孕育德才兼备的后代,德育之作从胎儿阶段就开始了。历代医家亦有对胎教的阐发,使胎教学说不断完备,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名医陈自明所著的《妇人良方大全》还专立“胎教”一门,进行详细论述。

胎教学说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外象而内感”的基础上。指掌图曰:“然儿在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即妇女怀胎,胎儿与母亲共为一体,母体的一切变化均可直接影响胎儿。

广义胎教即在精神、饮食、寒温、劳倦等诸方面,对母亲和胎儿实行的保健措施,以促进胎儿智力和体格的发育。狭义地说,胎教的范围主要是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

一、精神宁静

安定宁静的环境是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基础,这就要求孕妇要有宁静、愉快的精神状态。古人提出:“欲生子好者,必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无乖良之习。

亦有医家云:“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至于“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论述的七情过度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紊乱,由母及子,影响到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素问》中就记载了癫疾这种胎病,是由于其母在怀胎时受了大惊而造成的。

由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也记述了孕妇卒受惊吓,“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令心气不和”而致小儿生后四、五岁尚不能言语。


二、情操高尚

孕妇的性格情操,对胎儿的影响很大,为母必须品行端庄、道德高尚,处事无妒忌之心,待人无狡诈之意,宽厚诚实,正大光明,则生子操行高尚。胎儿与母一体,母亲的思想行为直接感染于胎儿,胎儿心感身受,使胎儿在母腹中就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见闻愉快

耳濡目染,陶冶性情,增添聪慧,同时要避免淫邪、行凶、邪念、丑陋、秽臭、噪音等恶性刺激。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论》中叙述到:“旧说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察质未定。故妊娠三月,欲得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欲得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古今篇诫,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

可见,古人的胎教训练不仅囊括了如今的“胎教音乐”、“胎教美术”,还有一些我们今天忽视的地方,如“焚烧名香”,即利用怡人的气味。


四、内视反视


这要求孕妇在整个妊娠期内守志一,持之以恒,使优美的环境、宁静的心态、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让孕妇的耳濡、目染、心思、所为,集中到一点,都凝思到胎儿身上,以期内感外应,心旷神怡,使气血和顺,胎儿调固。这是古代胎教中最重要的一环。    

纵观古代胎教说,与现代胎教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但它亦有其独特之处,如将德育融于胎教中,值得我们去探索深究,以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挥更大的作用。

祝所有的孕妈妈都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


        素材提供:妇产科李海霞

        咨询电话:0317-7366813、7195362

        编       辑:窦若琳



 大 医 精 诚      厚 德 至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