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茜草!

振宇药业

概述


茜草(学名:Rubia cordifolia L.):茜草科,茜草属多年生草质攀援藤木,长通常可达3.5米;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红色;茎多条,细长,方柱形,棱上生倒生皮刺,叶片轮生,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心形,边缘有齿状皮刺,两面粗糙,叶柄长可达2.5厘米,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有花数十朵,花序和分枝均细瘦,花冠淡黄色,花冠裂片近卵形,果球形,橘黄色。8-9月开花,10-11月结果。


茜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热证出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配乌贼骨止血力更强。



别名


茹藘、茹卢本、茅蒐、藘茹、蒐、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芦茹、血见愁、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入骨丹、红内消。





图片






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形状鉴别


根圆柱形,有的弯曲,完整的老根留有根头。根长10-30cm,直径0.1-0.5cm;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纹及少数须根痕;皮、木部较易分离,皮部脱落后呈黄红色。质脆,易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红棕色,木部宽,粉红色,有众多细孔。气微,味微苦。





炮制


1.茜草(雷公炮炙论):凡使茜草根,用铜刀于槐砧上锉,日干,勿犯铁并铅。《简要济众方》:生捣罗为散。《圣济总录》:拣净锉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灰屑。生用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2.茜草炭《十药神书》: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再炒至水气逸尽,取出,晾干,凉透。炒炭后寒性降低,性变收涩,止血作用增强。

3.炒茜草《日华子》:入药锉炒用。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黄。

4.酒制茜草《外科启玄》:酒洗。《得配本草》:酒炒行血。现行,取净茜草片与黄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茜草片100kg,用黄酒25kg。

5.饮片性状:茜草参见药材鉴别项。茜草炭形如茜草片或段,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略具焦糊气,味苦。炒茜草形茜草,表面焦黄色。酒制茜草形如炒茜草,微具酒气。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酒制茜草密闭,茜草炭及时散热,防止复燃。





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归肝;心经。

【归经】肝;心;肾;脾;胃;心包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畏鼠姑。

2.《本草蒙签》:勿犯铜铁。

3.《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症,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4.《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5.《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

6.《本草从新》:无瘀滞者忌投。

7.《本草求真》:血虚发热者忌用。




相关配伍


1.十灰散(《十药神书》)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咳血、咯血、吐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大蓟、消极、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9—15g。温水调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食后服下。方中茜草活血化淤,使凉血止血而无留淤之患,为臣药。


2.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妇女血崩及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淡,脉虚大或细弱。炒白术30g,生黄芪18g,煅龙骨、 煅牡蛎各24g(先煎),山茱萸24g,白芍12g,海螵蛸12g,茜草10g,棕榈炭6g,五倍子(研末冲)1.5g。水煎服。方中茜草活血化瘀,为佐药。


3.茜草单味煎水洗脚,治肠炎。







相关论述


1.李时珍:茜草,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纲目》)


2.杜文燮:茜草,疗中多蛊毒,治跌扑损伤。吐下血如烂肝,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室女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治之皆愈。大都皆血家药也,故血滞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痘家红紫干枯者,用之干活血药中甚妙。外症疮疖痈肿者,用之于排脓药中立效。其曰除乳结为痈者何?盖乳者血之所为也,用此剂以行之,则血行而痈自散矣。(《药鉴》))


3.汪绂: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兼治痔瘘疮疡扑损。(《医林纂要·药性》)


4.苏廷瑰:茜草,入肝与心包经,二经滞血为病宜此。方书用以疗吐血、衄血及尿血、泻血、诸热证,意主于从治而导瘀耳,非谓其性凉能止动血也。(《药义明辨》)


5.蒋溶:茜草,惟宜血滞,缘血证滞者多也。虚劳亦因于瘀血者多,故宜治之。(《革金裘本草述录》)


6.缪希雍:茜草,行血凉血之要药也。非苦不足以泄热,非甘不足以活血,非咸不足以入血软坚,非温少阳之气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甘能益血而补中,病去血和,补中可知矣。苦寒能下泄热气,故止内崩及下血。除热,故益膀胱。跤跌则瘀血,血行则踒跌自安。凉无病之血,行已伤之血,故治蛊毒。《药性论》味甘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日华于》味酸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皆取其凉血行血,苦寒泄热之功耳。(《本草经疏》)


7.张山雷: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证。古今说解,都无异义。而《本经》主治,独以寒湿二字为冠,最为不伦,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曲为附和。风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茜草寒凉,入血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候,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缪仲淳谓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补中以清热,言热淫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血,则中得其补。经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