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推广不是葱花,得是硬菜

医药群英学习圈

作者 刘峻:营销行为分析专家


在学术转型的背景之下,有些药企开始主动合规,减少甚至取消临床带金,与现实相遇,会发生什么?


公司要降临床费用,代表就问去探询医生有什么“学术需求”,医生提出要去参加学术年会。公司满足了医生的需求,参会之后,代表告诉医生政策调整的事情,第二个月,医生的处方量从300盒下降到60盒。


这是内训课上学员反馈的真实案例,就在两三个月之前发生。我让学员一起讨论,有学员说:应该在赞助医生去学术年会之前,就把政策调整的事情跟医生说清楚。这在技术层面上当然没问题,随后我又问学员:即使事先说,医生会答应吗?如果你是医生,你会同意吗?


如果医生答应了,这是一个好事情,也算实现了一例学术转型。但这需要一个前提,站在医生角度想一想:如果这次学术是我非常想参加的,医院不报销,也没有其他药企赞助,自费我也要去,减少的临床费与这次参会的费用差不多,那就可以。但对大部分医生而言,这个前提并不存在,意味着事前说医生不会答应。


这个医生,已经参加了这个年会,依然把处方量降到了60盒,这60盒算是给代表的一个交代?


赞助医生参加学术年会,这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基于客户需求的学术推广行为,但医生把这类活动当成现有处方的增值服务,就像客情维护一样,还不足以替代带金。


昨天在郑州晚餐,上了条清蒸的黄河鲤鱼,我用筷子拨开鱼身上的葱花,夹了一块鱼肉,感慨地对CSO老总说:学术推广不是葱花,得是硬菜。


今天思齐的文章《自己约的学术,含着泪也要开完》,再次揭示了一个道理——那些以产品为中心的、简单老套的推广方法,医生根本不care,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就说文中提到的病例收集。把病例收集表发出去,加上一些PMS,就指望医生积极填写并参与活动?这也太天真了吧……


病例收集本意是:

  1. 医生没有某类适应症患者的临床体验,用病例收集推动医生去尝试处方,观察疗效,最终形成自己的用药习惯。

  2. 把这个临床经验分享给其他没有用药体验的医生,推动其他医生跟随处方。

  3. 固化某类适应症患者的用法用量。


但在执行的过程中,鲜有代表能做到,大部分是胡乱拼凑完成公司分配给自己的病例数,甚至还会帮医生填写“符合要求”的假病例,硬是做成了临床促销。


还有更高级学术水准的病例收集。收集那些有技术含量的疑难病例,让分享者通过病例说明诊疗中容易漏诊误诊的指症、新的诊断思路、与过往不同的治疗方法等等。


分享这样的疑难病例,展示了自己的诊疗水平,才能获得同行的尊重和认同,听众也才能从中获益。这些病例中最好有用到本企业的产品,可能不是病例的关键点,这都没有关系,但这才是真正的“以诊疗为中心”。


洒点葱花容易,烧一个让客户满意的硬菜,就没那么容易了,还要超出客户期望。


即使找到了有含金量的病例,用常规的方式分享交流,医生也没觉得什么问题,但还有一种学习体验更好的PBL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专家接受培训后用于诊疗病例分享,都反馈非常好,不但能让听众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还可以把这个方法用在自己的临床带教中。


过去我们说“探询客户需求”,现在这已经不够了,探询出来的很可能不是客户最重要的需求。要基于对客户工作的了解,洞察客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需求,给予客户自己没想到的解决方案。


科室主任很想宣传自己新开展的诊疗业务,通常的方法在门诊大厅放易拉宝,如果你能帮他找到更有效的传播渠道,帮主任增加目标患者,主任会是什么感受?


找到满足客户重要需求的项目,想要去“置换”以前的带金,还是会遇到问题,有些医生没有学术需求,有些医生是利益和学术项目都想要。这时候药企需要有个决心,和客户谈的是:用什么项目替代带金,而不是能否用项目替代带金。


会有一部分客户最终不接受,导致损失一部分销量,那就着调整客户结构,用学术项目去寻找新的增量冲抵销售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