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这些中暑先兆你知道吗?手把手教你学会救治中暑!

健康丰台和谐计生

近期连番几次的高温预警,宣告北京已经开启了蒸笼模式~


闷热的高温天气,极易发生中暑。尤其是老人和婴幼儿以及一些慢性病患者,更加要注意。


发生中暑,应该怎么办,根据严重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救治办法。这些实用技能学会太有用了!



中暑的发生通常有两大条件:高温+湿度大。

哪些人容易中暑

老人、婴幼儿、精神疾病及慢性病患者

在这样的高温模式下,以下情况容易出现中暑

1. 天太热,环境通风不良。

2. 干活多,产热多。如户外作业工人或户外运动,或有甲亢病患者。

3. 长得胖、穿得厚,散热障碍。


所以需要小心照顾不能自理的人群,应特别关注老年人、婴幼儿、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的的中暑风险。尤其是婴幼儿被遗忘在汽车内导致的中暑,死亡率极高。



大热天不跑户外就没事了?

晚上在室内 也可能会中暑

不要以为只有白天、室外才会中暑中暑是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所致,炎热的夏季即使在夜间,一些老房子通风不良,部分老人担心空调浪费电或没有安装空调,也同样会导致中暑


生活中一些“坐月子”的陋习如怕风,以及一些感冒发热用被子捂汗的错误方法,都会影响机体散热过程,导致体内热量短时间积聚增加,都可能诱发中暑


中暑出汗,狂灌水可以预防?

应该少量多次饮水

炎热夏季,室外工作和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同时会伴有电解质丢失。此时如果单纯大量饮水,会导致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者可以导致脑水肿昏迷。因此,应该少量多次饮水,最好服用补液盐或者淡盐水、运动饮料。


三种严重程度 救治方法不同

中暑有三大典型特征: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丧失过多。根据症状严重程度,中暑可以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1

热痉挛

症状:

大汗、肌肉抽搐,神志清醒,体温不高。

高温环境,剧烈运动及大汗之后,出现肌肉痉挛,持续几分钟可缓解。

无明显体温升高。

无神志改变。


现场救治:

阴凉处休息,喝点含糖和电解质的饮料,果汁和水也可。

肌肉痉挛处可冰敷和按摩。

2

热衰竭

症状:

大汗、头晕、恶心、呕吐,肌肉抽搐。神志清醒,体温可轻度增高。

高温环境运动大汗之后,出现恶心、头晕、呕吐、肌肉痉挛,疲乏无力,心动过速、低血压。

体温可轻度升高。

神志清醒。

有恶化为热射病风险。


现场救治:

拨打急救电话。

阴凉处休息,脱去过多衣服。

喷洒凉水降温。

服用电解质饮料、果汁或水。



3

热射病

症状:

皮肤干热无汗,神志不清,高热。

表现为高热(>40℃)和神志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


现场救治:

拨打急救电话。

立即将患者浸入水中积极降温。

如果不能浸入水中,可喷洒水,然后扇风,利用蒸发冷却。

浸入冷水降温时,一旦神志恢复正常,就停止冷水浸泡降温,以免低体温症发生。

如果神志转清,能喝水,可饮用电解质饮料。

专业医疗处置应积极补液治疗。


夏天外出做好多重准备 

不宜长途跋涉

老年人、孕妇、儿童、有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者、体质虚弱者容易发生中暑,在高温季节应该尽可能减少外出旅行。


旅途中预防中暑,最好就是上午早点出发,因为早晨是一天中相对凉爽的时间段,而烈日当空时尽量不要待在户外,应在阴凉处休息,下午三四点钟之后再活动。


如果必须外出,应该做好防晒措施,比如遮阳伞、太阳帽、太阳眼镜等。着装应该以简单、宽松舒适为原则,选择吸汗透气性好的面料,色彩应素雅大方,减少对紫外线的吸收。外出要准备上风油精、十滴水、金银花等常用防暑解暑药品,以便不适时应急。

其次,是要少量多次补水,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的人员。每次补充水分以100毫升到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个小时,可以适当喝些盐开水补充盐分。要尽量避免喝温度过低的饮用水,防止肠胃应激不适。


为预防中暑,在夏天还应该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睡眠要充足。因为大热天里人体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该动静结合。不宜长途跋涉,最好是就近寻幽,选择一些体能消耗小、技术要求低、时间要求松的“轻运动”。


在室内的话也应该注意室内降温,及时开门窗通风,使空气对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用凉水拖地,既可保持空气湿度,又可以使室内降温。


特别提醒:防暑之余也要谨防“因暑贪凉”,不可以过食生冷,以免损伤脾胃。空调温度不可以降得过低,也不要在露天阳台或地板上乘凉过夜,夜卧也应该穿着单衣。


中医认为,夏天高温酷热,人们也易动“心火”,产生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思维紊乱等“情绪中暑”症状,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尤其是老年体弱者,情绪“发火”可造成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引发心肌缺血、猝死等。


特别提醒,防止情绪中暑,一要使志无怒,舒肝养心,防止心火内生,保持神清气和,尤其是老年人要戒怒戒躁;二要避免不良刺激,心态宜清静;三要注意精神调养,可进行品茶、弈棋、书画等以陶冶情操。


来源:健康有约,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