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芦

医药人

       拼音名:lilu   

       基原: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牯岭藜芦、毛穗藜芦,兴安藜芦及毛叶藜芦的根及根茎。

      原植物:1.藜芦又名:黑藜芦(《东北药用植物图志》)。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 植株粗壮,基部的鞘枯死后残留为有网眼的黑色纤维网。叶互生;无叶柄或茎上部叶具短柄;叶片薄革质,椭圆形、宽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 25cm,宽约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两面有短毛。圆锥花序长30~50cm,侧生总状花序常具雄花,顶生总状花序几乎全部为两性花,总轴和枝轴密被白色绵状毛;花被片6,开展或略反折,长圆形,长5~8mm,全缘,黑紫色;雄蕊6,花药肾形,背着,汇合为1室;子房卵形,3室,无毛,花柱3。蒴果卵圆形,具三钝棱,长1.5~2cm。种子扁平,具膜质翅。花、果期7~9月。

      生于海拔1200~3000m的山坡林下或草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河南、湖北、四川丿贵州、陕西、甘肃等地。

      2.牯岭藜芦又名:邢氏藜芦(《中国药用植物志》),天目藜芦(《中药志》),闽浙藜芦(《浙江药用植物志》)。多年生草本,高约1m。植株基部具棕褐色带网眼的纡维网。叶互生;叶柄长5~10cm;叶片宽椭圆形,有时狭长圆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长而扩展,具多数近等长的侧生总状花序,总轴和枝轴具灰色白绵状毛,侧生花序的花梗长6~8mm;花被片6,淡黄绿色、绿白色或褐色 伸展或折反;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2/3,花药近肾形,汇 成1室;蒴果椭圆形;种子扁平,具翅。花、果期6~10月。 


       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

       毛穗藜芦植株高60~160cm。茎较纤细,基部稍粗,叶鞘直径约1cm,被棕褐色有网眼的纤维网。叶互生;叶柄长达10cm;叶片折扇状,长圆状披针形至狭长圆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长25~50cm,常疏生较短的侧生花序,总轴和枝轴密生绵状毛;花梗长约为花被片的2倍,长可达1cm或更长,侧生花序上花梗明显短于主轴上花梗;花多数,疏生;花被片6,开展或反折,黑紫色;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肾形,背着,汇合为1室。蒴果椭圆形。种子扁平,具膜质翅。花、果期7~9月。

 

       生于海拔400~1700m的山地林下或高山草甸。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山东等地。

       4.兴安藜芦:植株高70~150cm。基部具无网眼的纤维束。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基部无柄,抱茎,背面密被银白色短柔毛。圆锥花序近纺锤形,长20~60cm,具多数近等长的侧生总状花序,顶端总状花序近等长于侧生花序,总轴和枝轴密被白色短绵状毛;花被片6,近直立或稍开展,基部具柄,边缘啮状,背面具短毛;花被片淡黄绿色带苞,白色边缘;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半。蒴果椭圆形。种子扁平,具 翅。花期6~8月。

       生于草甸和山坡湿草地。分布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5.毛叶藜芦又名:蒜藜芦。植株高大。基部具无网眼的纤维束。叶宽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基部抱茎,无柄,背面密被褐色或淡灰色短柔毛。圆锥花序塔状,长20~50cm,顶生总状花序较侧生总状花序长约1倍;花大,密集,花被片6,绿白色,基部略具柄,边缘具啮蚀状牙齿,外花被片背面密生短柔毛;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肾形,背着,汇合为1室;子房密被短柔毛,3室,花柱3。蒴果。种子扁平,具膜质翅 花、果期7~8月。

      生于海拔2600~4000m的山坡林下或湿生草丛中。 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和台湾。 

      采收加工:5~6月未抽花葶前采挖,除去叶,晒干或烘干。 

      本品全株有毒,以根的毒性最大。除可由消化道吸收外,尚能通过皮肤吸收入血,主要从肾脏排泄。藜芦有明显的蓄积作用动物试验证明,其毒性表现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后肢瘫痪、抽搐、恶心、呕吐、流涎、腹泻、便血、心律不齐、呼吸困难、昏迷,终以呼吸抑制而死亡。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有毒。归肝、肺、胃经。 

       功能主治:涌吐风痰,杀虫。主治中风痰壅,癫痫,疟疾,疥癣,恶疮。

       1.《本经》:“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游,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 

       2.《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

       3.《药性论》:“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

       4.《本草图经》:“大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豭购。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而古经本草云疗呕逆,其效未详。”

       5.《全国中草药汇编》:“祛痰,催吐,杀虫。主治中风痰壅,疟疾,骨折;灭蝇蛆。”

       用法用量:内服人丸、散,0.3~0.6g。外用:研末,油或水调涂。

       注意:体虚气弱患者及孕妇禁服。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