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臭、没有污染、但也没有肉吃了!这样的“一刀切”真的对吗?

河北科星药业

 

近日,浙江省农业厅下发《关于促进省外养殖基地发展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在优先发展本地养猪业的同时,支持浙商企业“走出去”到省外建设生猪养殖基地


在如今环保禁养形式严峻的情况下,浙江剑走偏锋,鼓励浙商“走出去”建供浙养猪基地,计划2019外建商品生猪基地规模达到年出栏500万头

  


曾经以拆猪场闻名的浙江省,如今大力发展“自给”与“外养”,用意何在?

  

据了解,因为环保禁养,2016年浙江生猪生产下降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监测调查,2016年底浙江省生猪存栏573.8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0.10万头,同比分别下降21.41%和17.96%,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6个季度下降,且降幅较大。

  

从2015年的浙江、广东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规划生猪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其基本原则是,禁养区内的猪场要在规定时间内拆迁,而限养区、适养区内的猪场必须要配备响应的环保设备,也就是粪污处理一定要达标。上级政府在下达命令时每每强调,各地在执行禁养区政策时,要避免“一刀切”或其他不当方式,避免文件下达到地方层层加码,盲目扩大禁养区,关闭所有猪场。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也不止一次地强调环保治理不能一关了之前不久,马有祥在发布会上表示,如果简单的关停养殖场、禁养限养,它不是发展,那是不发展。如果每个乡、每个县都这么想、都这么做,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没有臭、没有污染,但也没有肉吃了。

  

而某些地方简单地、片面地理解生态优先,认为把猪场关了,就没有污染了,就不需要治理了,“一刀切”的苦果该由谁来承担?环境好了,猪也少了,俗话说“猪粮安天下”,在养猪规模剧烈萎缩的后果下,自给自足都满足不了,浙江才想起“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

  

盲目的“一刀切”导致生猪供应后续严重不足,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外调交通受阻,必将出现肉品供应断链,导致民心不安。基于此,我们猜测,浙江之所以出此下策,正是意识到了猪场强势拆迁引发的后果,而采取补救措施。当然,不只是浙江一个省,广州、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的拆迁热潮背后,也让人不得不担心出现同样的问题。

  

养殖业需要科学稳定的发展,不能为了环保而环保。简单粗暴的一关了之必将是饮鸩止渴。拆迁不止是拆,还应有迁;转产转业,实际上帮助了几个?未来谁来养猪,谁愿意养猪?建议政府拿出可行的治污方案,不要一味的只知强制拆迁;环保部门摒弃以任务主义的心态来处理问题;政府部门不应以拆迁进度或者成果来衡量地方政府的政绩,排名落后被问责也是万万没有道理的。

  

鉴于此,我们呼吁,各省环保工作进行时不能重蹈浙江覆辙,要科学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富民保民生。

  

如能在当地适合建猪场地方,由政府直接调出空地统一安排养殖户建猪场,环保统一安排环保问题,这样又达环保标准,养殖户又不失业,地方吃肉也不愁,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农村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