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发生洪涝灾害时该怎么办?每个人都应该知道……

广州市12320卫生热线

洪涝灾害对人群健康有哪些直接影响?

(1)人员伤亡。如果转移及时,一般不易造成直接的伤亡。

(2)传染病流行。一是传染源的影响。由于洪水淹没或破坏了水源和饮用水设施,灾区群众难于取得安全的饮用水;同时,洪涝灾害也改变了食物来源和加工、储藏条件,灾区群众的食物安全也存在隐患,造成霍乱伤寒痢疾和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啮齿类动物的种群发生变化,野鼠栖息地的改变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二是传播途径的影响。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孳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三是易感人群的影响。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易感人群增多,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如流感麻疹疟疾都可因这种迁移引起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同时,居住环境恶劣引起易感人群增多,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晚上露宿室外;加上营养状况较差,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特别是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3)慢性非传染病。洪涝灾害大多发生在高温多雨时节,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加上受灾群众的居住条件拥挤、简陋,极易造成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易导致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病发作机会增加,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而复发或加重。

(4)意外伤害。主要是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偶发事件引起。

(5)皮肤病。如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日光性皮炎、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等。

洪涝灾害发生时如何自救?

(1)洪水来到时,来不及转移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无法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到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防汛部门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胚房的屋顶。

(4)低洼处的住宅遭洪水淹没或围困时,一是安排家人向安全坚固高处转移;二是想方设法发出求救信号;三是利用简易救生器材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安全转移要本着“就近、就高、迅速、有序、安全”的原则进行:先人后物,先老幼残后其他人员;要事先制定转移路线和地点,落实撤离组织人员和责任。

(5)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逃生机会。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疾病的流行。

(7)溺水自救与救护。当发生溺水时,不熟悉水性时可采取自救法:除呼吸外,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此时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会游泳者,如果发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可使痉挛松解,然后慢慢游向岸边。救护溺水者,应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观察清楚位置,从其后方出手救援或投入木板、救生圈、长杆、轮胎、塑料泡沫等,让落水者攀扶上岸。

(8)避免到经常发生洪水的地方去。特别是当心被水淹没的路桥,对水情不清的路桥,不要试图驾驶车辆或趟水通过,也不要试图穿越河流。

洪涝灾害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有哪些间接影响?

(1)破坏了供水系统设施。洪涝灾害可破坏城市供水和电力设施设备,也可破坏传统水源,导致出现饮用水缺乏,进而影响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转。

(2)洪涝灾害也可淹没道路交通,冲垮通讯设施,导致医疗卫生服务的及时性受到影响。



巩固创卫成果

迎接国家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