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投的这些检查设备为何都被闲置?!五大原因不改不行!

县域卫生

“去年年底,国家卫计委陆续印发了4份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病理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因为这四份文件不是同一时间发布,所以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但在2017年初,国家卫计委却对这四份文件做了专门解读,有关人士分析,这份解读或预示县级医院医学影像、检验、血液净化和病理四大科室将迎来“独立”。可见,“医疗数据共享”已势在必行。此举的推行,可极大控制“过度医疗”行为,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大科室完成“独立”,对于目前县级医院来说只是时间问题。而令人们思考的是,下一步基层医疗机构是不是也应该效仿县级医院,把检验和检查功能“独立”出去?


我们先来看看目前乡镇卫生院检验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


众所周知,新医改以来,国家把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是卫生院和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设备配置列为重点投资方向,目前已基本达到预计成果。


然而现实中,很多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一直没有得到有效使用,存在闲置,甚至从购置开始就躺在仓库尚未“拆封”的现象。而部分村室配置一些医疗设备如显微镜、心电图机等,也因为无人会用而一直闲置。


笔者对豫北一60万人口的农业县调查发现,该县18个乡镇卫生院(包括新划分设立的新区4个乡镇)除了3个中心乡卫生院的DR、彩超及生化设备还有部分业务来源外,其它设备已基本没有经济价值。


据了解,该县18家卫生院医技人员几乎全部由转岗培训而来,没有一名本科医技人员;部分卫生院的彩超机因为专业人员少,使用率很低,其中8家卫生院彩超日开机使用不到10人次,5家卫生院彩超机“冬眠”1年有余;DR使用率也不高,检查者多为自费外伤病人;目前仅有一般的全生化项目可以普遍开展。


究其原因,不外有以下几种:


一是卫生院和卫生室医生诊疗水平低,百姓对基层的诊疗不信任,许多病人越级到县级医院诊疗;


二是县乡医疗机构的医保支付比例差距小,没有起到医保应有的引导作用;


三是医技人员编制少,专业水平低,上转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往往与上级医院结果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基层的信誉度;


四是医疗设备配置落后或不到位,检查项目少;


五是医疗设备售后服务跟不上,据了解,豫北该农业县除了县医院与2家专业公司签约维修维护外(年维护费大概20万元左右),18个卫生院由于交通、地理位置及设备数量问题,难以与维修商达成协议,只好临时花高价维修。


因此笔者认为,要推进基层分级诊疗,改变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检查科室落后的状况是必由之路,也是百姓所盼、大势所趋。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设计才能最为科学合理,最接近基层百姓的实际需要,最能推进分级诊疗的建设步伐?


对此,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设立检验检查中心时必须合理选择位置,比如选择距离县城较远,但能方便乡镇病人就近接受检查的地方;


二是合理投资,选择基层百姓常见病多发病需要的医疗设备,切莫过分追求“世界高精先进设备”的名号,让检验检查实用、好用、有用;


三是要加大对基层医技人员的培养力度,尤其是重视基层医技人员定向培养;


四是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应帮助基层医疗机构与医疗设备生产厂家进行沟通,为检查中心医疗设备提供可靠、便利、及时的维护维修平台,让医疗设备高效运转。


当然,提高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也同样重要。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对基层给予倾斜,比如解决村医的身份、待遇、社保问题,比如加大村卫生室的医保支付比例,为基层的医疗检验检查功能做好资源后盾,才能真正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成为现实。


(本文来源:杏林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