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八年再启动,中药经典名方路在何方

吉林省中药协会

    自2008年中药经典名方写入《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到2016年《中医药法》再次提及中药经典名方,已经八年了!

  这八年,中药研发在低谷中艰难前行,经典名方曾被认为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漫漫长夜,当大家已经基本不抱希望的时候,耳边却隐约传来冲锋的号角--中药经典名方目录快要公布了,至少遴选原则开始征求意见了。

(沉寂八年再启动,中药经典名方路在何方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017年3月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制定的遴选范围和遴选原则”征求意见的通知》。

  经典名方,如此的诱人

  2008年SFDA发布《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国食药监注[2008]3号)指出:经典名方“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并直接申报生产”。一方面,上市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免动物药效研究、免临床试验,研发费用极大节省;而且,上市后学术推广也比较简单,中医医师普遍推崇经典名方。有人说这是上一个上百亿的市场,也有人说是上千亿的市场。

  千呼万唤之后是理解

  《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颁布后的八年,只有中药人才知道这八年是怎么过来的。中药新药研发机构被“折麽”得纷纷改行…中药批件凤毛麟角。

  中药人经过了一番洗礼,可以说境界得到了升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新药研发。“怨”也罢,“不怨”也罢,他们接受了现实,中药研发必须满足临床需求,要有“临床特点和优势”,明白了它的含义是“你没有,我有;你有,我更优”。 “相同”与“相似”的研发思路一去不复返,中药仿制基本不批准了,中药改剂型必须比原剂型临床试验结果更优或副作用更低(顺应性提高仅适用于儿童药等个别领域)。

  这种研发思路的转变正是来源于《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再看经典名方的定义,对比中药新药研发的规定,细细品味,多数人明白了,制定经典名方目录太难了。经典名方定义:“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疗效确切”,怎么证明?循证医学怎么统计?“明显特色与优势”,用新药开发的思路去理解,就是优效或副作用更低,这个太难了!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经典名方目录的制定对于CFDA、中医药管理局来说是很棘手的。相对于“仿制药与原研药一致性评价”,中药人表现的似乎更为冷静、平和,不去吐槽。政府资助的经典名方研究项目,企业积极参与,但别涉及临床批件、生产批件,大家都逐渐明白科技部门和药监部门的思路不完全一样。

  不管怎样,中药经典名方目录由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不论有多难,只要颁布了,企业操作层面是很简单的。有消息说,一些大咖级企业已经把经典名方研究完了,只等目录一公布就可以申报了。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毕竟做非临床安全性试验是比较简单的,对大咖企业来说真算不了什么。不过事情并非如此

  经典名方的属性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时曾掀起一股什么是中药的争论。无疑,传统的经典名方一定是最经典的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于临床,严格符合中药的定义。由于清代以前国内没有现代医学名词,所以其功能主治是中医药独特理论的描述,西医大夫难以理解。经典名方的开发,免临床,功能主治不会改变,会沿用传统的描述,这样上市后,多数仍将由中医大夫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依然严格符合中药的定义。

  经典名方究竟归到哪一类?这对管理部门来说确实是一项挑战,首先不属于新药,因为没有新药证书。没有新药,自然也就没有仿制药一说。基本上可以确定经典名方是单独的一类。

  但是经典名方还是有个近亲的--中药配方颗粒。它们有多亲近呢?工艺都须保持传统工艺不变--水提取,免临床试验,以中医药理论表示功能主治,基本没有现代疾病描述,甚至目前已有“六一散”、失笑散等经典名方已经制成中药配方颗粒。

  经典名方的管理很可能借鉴配方颗粒的模式。那么,经典名方是否适合自己的企业需要好好评估:

  经典名方免临床失去了药品上市的门槛,也就是没有技术含量,谁都有能力去做;

  没有新药证书,失去了监测期保护,也就失去了市场保护;

  与原工艺一致,更没有专利保护可言。

  这与传统新药的玩法完全不同。总之,等待经典名方目录的八年是中药研发反思的八年。经典名方依然会是企业关注的热点,但期望值会大大降低。这可能是一件好事,新生事物以严谨、周全的面貌出现,避免“管则死,放则乱”,防止大起大落的局面发生,让参与者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