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溺爱孩子了吗?90%的家长都忽视了的教育误区

广东深华药业

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每一位父母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或多或少都会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


我们要以合理的爱,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1


孩子享受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


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


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也可以忽略,但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


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


全家人过分注意孩子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


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


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


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


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


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


容忍忽视孩子生活懒散





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帮助,过多的疼爱,会造成孩子拒绝做自己的小事情。


家长帮忙洗脸洗手,换衣服等小事情也一直随幼儿时期到了儿童时期。


但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依赖家长的习惯,拒绝与家长合作,觉得自己不做也会有现成的,从而造成孩子从小开始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懒散。






5


纵容孩子任何时候的祈求央告






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为了给孩子建立某项规定,不得不满足他们提出的各种条件。


孩子的心理是:

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


包办代替






有时候家长并不是故意不让孩子做家务,只是觉得,“让孩子做事更麻烦,还做不好,不如我帮他做了."


所以有些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上了小学的孩子不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自己的房间。


更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


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7


父母过度大惊小怪






本来孩子应该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


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


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使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


这时,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尽量不让孩子单独走出家门,也不许他独自去上学。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


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


家长最害怕孩子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


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


任何情况都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


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这样的孩子当然是越长大越“教不了”啦!


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家长庇护得了孩子一时,庇护不了孩子一世。


孩子和家长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摆正位置、调整心态。


应该说,解决的办法是双方面的:


一方面,孩子自身要有独立意识和敢于接受生活挑战的勇气,不怕苦、不怕累,锻炼自己从独立报到、洗衣服、吃感冒药这样的生活琐事做起;


另一方面,家长应该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放手让其参与生活锻炼和社会竞争。


最后,小编想劝劝在不知不觉中溺爱孩子的父母:
如果你爱孩子,请你放开孩子。



【关于更多孩子教育问题关注下面微信公众号,扫一扫、或者按住二维码识别】也可以搜索:z1562231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