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民俗中的心理学 我们为何总是“宁可信其有”?

淄川卫生计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旧民俗。我们很多人都是听着长辈们说的“老理儿”长大的,比如,“小孩玩火会尿炕”,“吃鸡头、鸭头结婚会下雨”,“吃锅巴会捡钱”等等。旧民俗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心理因素在其中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心理专家的分析。(全文1948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讲到,贾母在大观园里逛了一天,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了,王熙凤的女儿大姐儿也因为吹了风正在发烧,王熙凤正因此发愁,刘姥姥提醒她道,大姐儿平时很少进大观园,见识的东西少,可能冲撞了神。王熙凤恍然大悟,于是让人拿来讲论鬼神星命、吉凶祸福的书来看,翻到书上说当天在东南方会遇到花神,所以贾母和大姐儿才会生病,而消灾的方法则是“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王熙凤命人照办,果然大姐儿就安稳地睡着了。因为这件事,王熙凤对她原本瞧不起的乡下老太太肃然起敬,还请刘姥姥帮她女儿起名字,想用穷人起名的方法,压制大姐儿生辰与织女神冲撞的不幸。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刘姥姥和王熙凤的做法无疑是封建迷信,毫无科学依据,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只会觉得好笑。然而,即便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到行为规范,大到传统节日甚至人生大事,许多还是要照老规矩来,就算只是一个形式,人们也“宁可信其有”。为什么被现代科学洗礼了这么些年,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摒弃旧民俗呢?

  民俗也是强化的结果?

  斯金纳是一位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如果你做出某种行为之后获得了好的结果,那么你的这种行为就会受到强化,今后在类似的情况下,你很可能会重复这一行为。他曾做过一个鸽子迷信行为的实验,他把几只鸽子放到一个箱子里,箱子里装配有一个食物分发器,每隔15秒就会有食丸落在鸽子所在的箱子里。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什么,每隔15秒它们就能获得一颗食丸。几天之后,观察者发现其中几只鸽子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一只鸽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另一只反复将头撞向箱子的一个角落,还有两只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它们的头部从右向左大幅度摇摆,再慢慢地转回来。

  显然,鸽子的这些行为与得到食丸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它们却表现得好像行为会产生食物似的,也就是说鸽子变得迷信了。同样,斯金纳认为,人们做出某些迷信行为,是因为该行为被偶然地强化了,斯金纳称之为非关联性强化,而人们相信或者推测这些行为和偶然出现的好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王熙凤会相信四十张纸钱能够治好她女儿的病,一个乡下老太太取的名字能帮她女儿消灾解难了。我们的民俗所承载的是人们的美好心愿,这些习俗不见得能让你美梦成真,但至少你相信它们是有效的,所谓“信则灵”,这也是人们宁可信其有的原因。

  人们不喜欢不确定性

  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一切都徒劳无功,人们还是会一厢情愿地做一些事情企图影响结果,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源于人们面对不确定性时所产生的焦虑。不确定性通常指我们对世界的信念无法准确地预测我们所处环境中的事件的一种状态,虽然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但人们似乎天生厌恶不确定性,而且有强烈的动机避免或减少不确定,以达到预测并控制环境的目的。

  我们在年末庆祝新春,“过年”,就起源于年兽的传说。相传这是一种会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兽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兽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放鞭炮和贴春联的习俗都是为了赶走年兽。处在农耕文化下的人们,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天气,这样喜庆的节日,其实是为了缓解他们面临多变的天气时产生的焦虑,寄托他们期望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

  科学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它使得我们看待事物更加理性,但还有许多科学无法解释或预测的现象,这时,民俗就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它降低了人们面对不确定性时所产生的焦虑感,也增加了应对压力的信心。更何况,尚未被科学证明不代表就是不科学,这些神秘性也让民俗看起来如此令人着迷。

  民俗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民俗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渐渐成为处在某种文化形态下的人们自我价值的一部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对群体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抗孤独,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对抗人必然死亡的潜在焦虑。

  根据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人们对抗死亡焦虑的途径之一,就是认同自己的文化世界观,因为文化具有超然性,比个体存在得更久,它可以使人们象征性地超越死亡,而这些能够让人们获得意义感。

  时至今日,我们仍旧遵循的传统习俗,不仅寄托了驱灾辟邪、天随人愿的美好愿望,也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它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例如老人们常说“吃锅巴会捡钱”,其实是在教育我们珍惜粮食,这也是勤俭节约传统的一个反映。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旧民俗已渐渐被人们遗忘。民俗中封建迷信的部分当然有其弊端,但是,完全摒弃它们似乎又会让我们迷失自我,无所适从。近些年掀起的国学热,就是一次文化寻根,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提倡,也是在保护我们不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