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廉价药断货源于无利可图!医保支付能成救命稻草?

县域卫生

廉价药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真算得上是救命又保命的良药,说是救命,是因为在一些低收入群体中,廉价药是救命的唯一稻草,说是保命,是因为不必花太多的钱就能够治好病。近年来,廉价药频频出现断货,甚至干脆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由此滋生出了黑市价、境外代购以及制贩假药等现象。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既要快速应对燃眉之急,更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13号,以下简称13号文),第一条就提到了短缺药品审批的问题,优化药品审评审批程序,对临床急需的新药和短缺药品加快审评审批。第六条又用了一半的内容来说明要保障短缺药品的有效供应:卫生计生、工业和信息化、商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健全短缺药品、低价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建立完善短缺药品信息采集、报送、分析、会商制度,动态掌握重点企业生产情况,统筹采取定点生产、药品储备、应急生产、协商调剂等措施确保药品市场供应。

 

药品短缺成因主要表现为供应性、生产性、机制性以及垄断性,现在已经成为了是全球性难题。究其廉价药短缺的根源,一方面是因为药品用量小、利润微薄,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则是药品供应链条长、环节多,供需双方不能有效衔接;还有个别企业通过控制药品原料销售,囤货不卖……

 

药企:廉价药无利可图


医药企业因为廉价药无利可图,所以不愿意生产,从而缺货。为了缓解廉价药短缺现状,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目录》,目录内的药品将取消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由生产者根据成本和市场供应自行制定销售价格,很多廉价药因此上涨了零售价格。

 

但是,到了2015年,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政策取消,药品分类采购、医保支付价、医院二次议价等因素影响,使得药品价格不稳定,不利于药品企业生产。再者,随着物流费用的提高,廉价药的利润变得更低。

 

同时,政府招标的原则是“低价优先”,对于同等质量的药品当然会选择价格低的。这就造成了小企业以牺牲质量来压低竞标药价,大企业出于对品牌的保护拒绝“以次充好”,面对微薄利润,甚至无利可图的廉价药,等待它的命运就是自动停产或者改头换面。

 

医院:提成少,有副作用


经了解,很多老产品由于价格低,疗效好,非常受消费者欢迎,但是因为利润空间太小,医疗机构和药店都不愿意经营销售。另一方面,医院还在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润空间较高、价格比较昂贵的药品,这样就可以扩大自己的利润。这也成为了经典廉价药难以进入医院销售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些原因却是廉价药自身的问题,例如非常规、用量小、毒副作用大、生产要求高等,如果不加认真分析,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提高价格,很可能保护了落后药品,保护了落后企业,对医药产业不利,对群众健康不利。

 

国家卫计委将廉价药纳入目录管理和定点生产


2016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严斥“审批”名目下五花八门的所谓“新药”:“还不是为了涨价?!”

 

在2016年1110日国家卫计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副司长姚建红曾说,在廉价药短缺原因很多,对于企业来说,无法盈利可能是主要问题。要把廉价药、罕见药等一些短缺药品纳入目录管理,包括国家基本医保目录和国家药物目录。纳入目录后,患者可以通过医保进行支付。这一方法在减少患者负担的同时,也能增加企业盈利规模。

 

将廉价药、罕见药纳入定点生产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姚建红认为,虽然一些药品出现短缺,但事实上企业是有生产能力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采取定点生产的办法,在全国指定几大药厂专门生产某几种药品,药厂生产药品的数量增加,就能够实现盈利。

 

我们可以看到“两票制”的实行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药厂的利益,尤其是国务院近日发布的13号文,给予了廉价短缺药品生产者一些有利政策与措施,让一些廉价老药又能摆到医院的药房里了。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及措施之后,为破解廉价药荒提供了一张治病的“药方”,但是还需要必须从市场和政府两端发力,政府坚决监督落实,该细化的细化,该完善的完善,才能让廉价药荒不再重来,让安全、必需、有效、价廉的药物惠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