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最少记一味中药-地黄

药店商学院
地黄




来源

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别名

别名:生地黄、地髓、阳精、苄根、牛奶子根、狗奶子根、婆婆奶根、山烟根、山白菜根、酒壶花根、酒盅盅花根、甜酒棵根、蜜罐棵根、生地、大生地、小生地、干生地、怀生地、地黄根


图片




产地

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此外,国内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



基本介绍

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40厘米,全植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和腺毛,根壮茎肥厚肉嫩,呈块状,圆柱形或组锤形,直径2.5~5.5厘米,表面橘黄色,有半月形节及芽痕,茎生叶丛生倒卵形
生地
或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某部渐窄,下成生叶柄,边缘具有不整齐钝齿,叶上面多皱,下面带紫色。4~5月间花望从叶丛中抽出,仅有少数较小的无柄落片叶,花塞顶端有稀疏的总状花序;花等种状,5浅裂;花冠紫红色,里面常有黄色带紫的条纹,长约4厘米,花冠管稍弯曲,尖端5浅裂,呈二唇形。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管的近基部处,子房上位,2室,花柱单一柱头膨大,蒴果卵形或顶端有宿存花柱,基都有宿萼。

生长特性
生地对气候条件要求不太严,但要求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排水良好、上层深厚、肥沃而疏松的壤土和砂壤上。过较过沙的土壤,荫蔽处生长不好。低洼或盐碱地采取轮作,忌连作。


功效

1.清热凉血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2.治温病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3.治温热病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4.养阴生津
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性状

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药理研究

1. 降血糖:怀庆地黄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2. 止血:生地、熟地煎剂、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对小鼠均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毛细管法).

3. 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地黄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 对内毒素引起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对抗作用.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

4.治疗肝炎:临床报道地黄和甘草合用,无论是肌注或口服对传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进肝功能恢复,尤以ALT下降显著且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5.治疗白喉:以生地黄为主,配合连翘、黄芩、麦冬、玄参的抗白喉合剂,服用后多再4D内退热,假膜消失,咽痛好转。

 


食用方法

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便溏,舌苔腻者不宜用



小故事

 宋代《太平圣惠方》、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臞仙神隐书》及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都记述生地黄粥的功用。①切生地黄二合,候汤沸入米同下罐中。先用酥二合,蜜一合,同炒令地黄熟,候粥熟时乃下同煮取熟食之,能和血生精。②用鲜地黄适量洗净切段,每榨生地黄汁50毫升,或用于地黄60克煎取药汁,先用粳米2两煮粥,沸后加地黄汁和生姜二片,熟而食之,清热生津,凉血止血。